绿色乡村,本土树种不应缺位

绿色乡村,本土树种不应缺位

随着速生树种杉树、杨树在大江南北的迅速扩张,以往在农家堂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洋槐、榆树、楝树、皂角等本土树种,不经意间已经退出人们的视野。灌南县环保志愿者周汝尧四处奔走,在连云港建立了十几个多类型本土植物园,为本土植物保留下重新繁盛的希望,也在美丽的春天里提出了保护生态多样性的话题。

进村不见皂角树,推窗难闻槐花香

植树节前,记者行走于灌南乡村,只见车上拉的是意杨,农田林网是意杨,农家民居前也几乎都栽种着意杨。速生杨树在乡间普及迅速,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许多乡村的本土树种却在快速消亡。

“小时候,我记忆里的春天就是洋槐树的花香,现在,村里却连槐树都见不到几棵了。”1967年出生的周汝尧说,他常常走村串巷,去寻找濒危的本土植物,却往往一无所获。爷爷告诉他,以前几乎每个村都种着一棵大皂角树,所结皂荚,村里人洗头、洗衣服全靠它。而据周汝尧调查,现在灌南全县只存活着两棵皂角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教授杨斧告诉记者,以长江为界,中国目前的植物分布是“南有杉家帮、北有杨家将”,这一句俗语,却潜藏着中国本土植物面临的危机。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就列出了约400种需要保护的本土植物。近年来,我国本土植物的数量继续呈减少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保护本土树种就是保护珍贵基因库

“随着农村地面的硬化,土生土长的植物生存空间被压缩,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对本土植物的热度也逐渐降低。殊不知,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立体的体系,植物与鸟类、昆虫乃至微生物之间,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早已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态关系。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将导致处于其链条上数十种生物的消亡。”杨教授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极少见客,却在2011年4月会见了周汝尧这样一位乡村中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对其致力本土植物多样性保护表示支持和鼓励。袁隆平的“超级稻”,就是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典型案例。针对以前使用的都是栽培稻,袁隆平做出构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终于打开了突破口。野生稻,其实就是“野稗子”,在田间地头是农民欲除之而后快的杂草,它的基因却是一座宝库。“超级稻”的发明,“解决了7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2006年起,经周汝尧等人奔走呼吁,灌南团县委和教育局倡导在校园及社会推动本土植物园的建设。目前,灌南乃至连云港市已经建立起包括校园式、社区式、庭园式、庭院式等在内的十几个本土植物园,栽种了约500种本土植物,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留下宝贵的“种子”。

绿化并不简单,本土树种期待春天

灌南县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本土植物园,是周汝尧等人的心血结晶。正值初春,约半人高的野蔷薇在这里已经醒来,紫色的茎透出生机,绿色的嫩芽也已绽放。周汝尧指着一株2米来高、根部不足大拇指粗的植物告诉记者:“看,这就是土檀子(檀树),我用了3年时间才找到这么一株。这种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曾经是木匠们做刨子最合适的材料。现在木匠都用电刨,没几个人识得它了。”

灌南县政协副主席袁从华是一位脑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环保的志愿者,他一直跟周汝尧一起挖掘保护本土植物。袁从华说,意杨生长期短、见效快,被农民称为“绿色银行”,但发展“绿色银行”不应该排斥本土树种。他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本土植物保护给予更多的支持。

南京中山植物园李亚研究员认为,本土植物、乡土树种的保护,近年在学术界、园林界谈得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土植物保护就是一个基础性工作。李亚认为,保护本土植物,能把它用起来当然更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相信中高档实木家具是会逐渐代替一部分人造板材的。总之,“十年树木”,在这方面,我们理当有长远眼光。 

责任编辑:马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