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特殊标识的载体

文化需要特殊标识的载体

摘要:将记忆中的厚重文化展现出来,不仅仅是繁荣文化事业,更是让“家乡的味道”成为诱人的味道。”  文化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种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亲和力;更是一种形象力,一种竞争实力,一种现代和历史的交集。

有人说:文化是有味道的。有人说:文化的味道,是可以品尝得到的。前些时,《人民日报》上就有人写文章说:“文化记忆是种家乡的味道”。这“家乡的味道”,实际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的文化载体。

这样的文化载体其实颇为多元化:比如街道、老房子、浓阴古树、糖人、庙会、地方戏剧,等等;为此,万里之外的游子虽然“洋装穿在身”,也总难舍家国之思。

杭州地铁1号线是个很好的例子。人们随时可以看到:这边,大幅向日葵雕塑墙迎面而来,而那边墙体上,水面的涟漪荡漾开古桥倒影,独特的跨湖桥独木舟依稀可见。这是艺术展览,还是雕塑画廊?从白娘子与许仙的壁画,到摩登女郎的泥雕,抑或画满水墨画的站台石凳,各种艺术元素的融入,让稍显压抑的地下空间平添清新。据悉,在这座城市,地铁34个站点中,有15个站点都绘制了公共艺术墙。地铁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良好载体。

一位“海归”硕士有句中肯的评价:“公共空间设计非常重要,让乘客的眼睛更‘舒服’,在国外这样的展示已经屡见不鲜,这些细节才是代表这个城市的符号。”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地方的记忆,往往源自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从壁画泥雕到水墨石凳,在杭州,“江南风景”无处不在。为留住这些文化记忆,让人们品尝文化的味道,听说这座城市为此每年至少减少了2000万元的广告收入。散掉一些钱财,却留住了文化。

像杭州一样,许多城市都有不少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优美传说,有很多历史记忆和名人典故;这些东西,一旦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而散佚,千百年的文化名城和文化底蕴,就再难寻觅,还上哪儿去寻觅家乡文化原汁原味的味道?被割断的文化,就是被割断的文明,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厚重感,甚至就会荡然无存。于是,这座城市,这个地方,就会变得像“墙上的芦苇”一样,没有根底。

厚重的文化,不能只留在记忆中。将记忆中的厚重文化展现出来,不仅仅是繁荣文化事业,更是让“家乡的味道”成为诱人的味道。很多地方小吃,原本名不见经传,可是,当人们吃过、品尝过之后,却时常让人们回想起,于是,这道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便成为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特色。不妨说,文化的味道,原本就是由这些细微的“特色”组装起来的鲜活记忆。

要让人们记住一座城市、一个地方,必须有特殊标识、特色标识。这个标识,不会是别的东西,只能是文化的记忆,文化的味道。一位学者认为:“如果城市的建设者有耐心懂艺术,慢慢积累慢慢建设,任何地方都能变美……新建文化空间固然重要,保留文化记忆不再被滥拆,或许更为紧迫。”

文化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种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亲和力;更是一种形象力,一种竞争实力,一种现代和历史的交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常常能从文化的味道里找到根源。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