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安倍政权在历史问题上的疯狂“暴走”再次深深刺痛了亚洲广大受害国人民的历史伤口,引起了日本国内稳健势力和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
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副首相、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等多位政府高官参拜靖国神社,23日,168名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前往靖国神社“拜鬼”,创下24年来的最高记录。此后,安倍还公然抛出“侵略定义未定论”,并强硬表态称,“要确保内阁成员拥有不屈服任何威胁(进行参拜)的自由,维护对日本历史和传统的自豪”。
这分明是对历史的亵渎和挑衅,丝毫看不出日本当政者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悔意,对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广大受害国人民有一丝一毫的尊重。中、韩政府理所当然地做出了强烈反应,分别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公开严厉谴责,韩国外相愤然取消访问日本,就连日本一直视为最大靠山的美国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传达了关切。日本主流大报《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等纷纷撰文批评日本领导人无视历史,没有国际意识,损害国家利益。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社论斥责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是“特别愚蠢”的行为。《华盛顿邮报》发表社论指出,安倍晋三所谓的“国际上并没有对侵略有定义”的说法是无视历史,并警告安倍推行历史修正主义将葬送其执政成果。
面对强大的内外压力,安倍政权慌忙“找补”、灭火。25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公开表白称,日方愿谦虚面对历史事实,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日本重视与中、韩两国的关系,不希望历史认识成为外交和政治问题。但菅把安倍等人“闯祸”的责任推给媒体,称内外有关方面的强烈反应是媒体断章取义引起的。
自己“找补”也好,说是媒体“断章取义”也罢,安倍政权的任何说辞都无法掩盖其企图否认侵略历史、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真实嘴脸。日本政坛此时刮起的这股否认历史的“阴风”绝非偶然,背后隐藏着日本国内羞于示人的复杂政治因素。
有分析认为,此次安倍政权上演的这出靖国神社闹剧是送给国内保守势力的一场政治秀。去年底,安倍内阁在右翼保守势力的支持下上台执政,上台以来通过推行经济新政,国内经济出现好转,内阁支持率节节攀升。最近一次民调显示已高达76%,创下2001年小泉内阁以来的最高水平。为了巩固政权基础,实现长期执政,安倍必须赢得7月参议院选举。他此时在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大肆折腾,就是要借此宣誓“效忠”右翼保守势力,以换取更多保守选票。
更深层次看,安倍政权此举是日本一些政客畸形的大国欲望在作祟。战后以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对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制约日本重温“大国梦”的紧箍咒,竭力企图通过否认侵略战争历史来找回民族“自豪感”,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这种诉求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而愈加强烈。
在去年9月众议院选举中,安倍曾表态:“要建设一个强大日本,就是要不惜一切维护领土、必须打破战后体制,完成修宪”。安倍上台以后,对内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谋求行使“集体自卫权”,推动修改教科书去除“自虐史观”;对外加强日美同盟,推动“价值观外交”,在领土问题上保持强硬姿态,妄想打造一个所谓“大国”形象。
殊不知,真正的大国地位,决不是靠否认历史、同邻交恶能实现的。这种做法如同饮鸩止渴,其结果只会是南辕北辙,与其“大国”梦越走越远,最终将使日本重蹈外交孤立,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如果日本领导人将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视为引以“自豪”的“历史和传统”,企图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日本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日本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
任何一个国家要谋求发展,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友好的邻国关系。东亚作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不仅将为包括日本在内各国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将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其实,日本并非没有榜样,同样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它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国内同样不缺乏右翼分子,但是德国政府始终对历史采取坦诚面对的态度,勇于承认历史错误,诚恳地对战争受害国进行道歉、赔偿,同右翼分子划清界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其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那些热衷于为历史翻案的日本右翼政客终将成为“跳梁小丑”,遭到世人的唾弃。日本唯有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才能同亚洲邻国真正友好相处,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积极因素,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