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央视的记者在农村采访老农,提出了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问题,就是“你们现在缺什么?”本来这是一个涉及民生、嘘寒问暖的话题,不知是老农没有理解还是没有听清,抑或是答非所问,总之随口道出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却也妙趣横生的答复:“现在农村缺年轻人。”新闻节目在播出时,仍然以民生专题播放,没有删改,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仔细揣摩老人的回答背后蕴藏的深意。
如果探究家庭组成模式,恐怕最丰富完整的就算农民家庭了,夫妻儿女双全,倒也其乐融融。我们如今40多岁了,小时候街里光屁股孩子谁家不是一大帮?可如今,农村计划生育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少子化趋势已经形成。我们逐渐走入中年,自己的孩子逐渐成人,他们都像小鸟已经学会飞了,自己开始闯荡世界了,从走出学校校门的那一刻,他们开始了真正的流浪,他们有了自己的职业,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有了自己的追求。北漂、南下的孩子,逐渐融入了都市特有的环境和氛围,满身的京腔京味,似乎他们天生就是都市人,融入当地社会太快了,甚至比那些当地人更像当地人,普通话说得更标准。国家优良的教育制度,终于把孩子们锻造的脱胎换骨。
农村有多少年轻人,看看农民婚丧嫁娶仪式就明白了。农村的风俗是家家户户前去帮忙,现在只有春节前后,才能见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都出去挣钱去了,留下了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村里的老人多了,他们改变不了自己曾经的习惯,不愿意到都市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仍然在农村过着简单的生活,比如,一位老人仍旧捡柴做饭,可是他的儿子在深圳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年薪几十万。尤其那些丧偶的老人,孤单地生活在对儿女的期盼里,有的人由于忍受不了寡居的忧愁,甚至选择自尽。
好多人说:长久的分居会冲淡彼此的亲情。所以说,让距离成为一种美的方法,就是让电话的铃声时时震响老人的耳膜,让他们能感受到亲情,让他们能感受到牵挂。不要吝啬那些发自内心的亲情之语,告诉父母:想爸爸妈妈了。我想这一句话,胜似灵丹妙药,也能让老人延年益寿。
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家庭农场”的提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农场及各种农民合作社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河北省隆尧县屯里村委会和天津一家商贸公司,签订了全村2000亩土地的共同开发协议,双方共同入股建设绿色环保蔬菜豆类生产基地,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明星品牌,这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崭新思路,农民提供劳动力和土地,商贸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一条龙服务支持,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在这种新农场模式中,更应该重点培训一些年轻的技术农民,留在本土,把农民当成一种职业,创造成留住年轻人的岗位,让农村年轻人过度迁徙热适当降温,保持人口锐减一定程度的平衡,为农村的产业化升级留下足够的软件和劳动力。这也是改善目前农村年龄窘境的一种上佳的模式。
老人们为儿女付出了许多,他们的要求是正当的,他们理应让亲情时时感动他们的心,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农村更温馨。老人们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缺的是一种儿女尊重,缺的是一种真正留住年轻人的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缺的是一种让农村永葆活力的长远规划,缺的是一种对农村依恋和奉献的激情,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能够自信地工作生存,把美丽的中国和我们的民族建设好,更重要的是扎根农村,把我们的农村建设好。
年轻人是财富,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几十年农村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都是归功于一代代年轻人前仆后继建设自己宏伟家园的志向使然,老人的亲情权值得尊重,建设和谐农村的伟业更应该身体而力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