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五一劳动节,媒体都会关注劳动的光环是否在褪色的话题。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但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个比较极端的事例,不能由此得出消极的结论。如果功利地将劳动的光荣度与收入挂钩的话,时下简单劳动的光环确实在褪色,但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劳动的光环却鲜艳动人。
日前,笔者遇到一位在建筑单位工地上实习的大学生,他说在这个单位,大学生的收入根本不如农民工。技术熟练的农民工,比如刮双飞粉的,月收入最高可以达到三万元以上,而月收入万元左右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农民工开着雪铁龙轿车来上班,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谁说劳动的光环在褪色?这位大学生表示,工地上的农民工也很能吃苦,他们以技能致富是应当的。可惜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如农民工,不然的话也想学习刮双飞粉,这工作看来满有成就感,比待在办公室做小职员有意思。
再看近日《齐鲁晚报》报道,“90后”泥瓦匠高艳涛将代表中国参加7月份在德国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今年20岁的高艳涛是烟建集团“于建友国家大师工作室”的学员,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从中可见,日益成熟的市场已大幅提高了技术活的价值和尊严,淡化了腐朽的“读书做官”旧观念,让更多大中专学生奔驰在以掌握技能实现青春梦想的道路上。
让真技术、真本领来获取劳动本应拥有的荣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然。一些年轻的打工者与其抱怨收入低,不如多学习技能。新的“中国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重视技能和创新,从而实现经济转型的梦。而尽力为广大普通劳动者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其圆梦,更能体现出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