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立冬来临之际,北风渐起,气温转冷,万物也进入休养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象征着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又一年步入尾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万物潜藏,等候来年的春光。

立冬积肥,遵循农事规律。在农事朝着现代化、机械化方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由节气指导的农事活动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灿烂光芒。如今,立冬依旧保留着浇冬水、冬耕和积肥等农事传统。立冬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大江南北农民们都懂得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完成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的采收播种。同时,做好农田管理、保暖防风、病虫防护和水利兴修。农谚说“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立冬的系列农事活动能够给土壤补水、稳定地温、恢复肥力,立冬农事不仅为了休整,更是为了来年更好的收成。
立冬食俗,传承传统文化。立冬习俗围绕“冬藏”和“进补”两大主题,全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食俗文化。“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北方的立冬大家都会吃饺子,寓意是冬天不冻耳朵,安稳度过寒冷的冬天;“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江南立冬吃生葱,则是希望自己腿脚健康、生活幸福。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会吃汤圆,象征“团圆”;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则有吃糍粑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睦美满的期盼;广东、海南等地则偏爱炖鸭肉,鸭肉滋阴润燥,适应南方冬季的湿冷气候;福建地区立冬甘蔗成熟,吃了不上火。各种妙趣横生的食俗,显示出我国各地民间的生活风生水起、生机勃勃,我们通过各种仪式感和小确幸传承食俗文化,拥抱幸福生活。
立冬绘景,邂逅诗意留白。世人都道冬萧条,但“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这冬的况味是何等闲逸!忽然想起“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那醉人的画卷。这美酒、暖炉、暮雪、月白,是冬韵渺渺,是人间袅袅。“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是陆放翁立冬的恣意舒展;“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是苏辙敏锐洞察到了冬的脉动;“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是范成大唤作顽劣的西风,让浪沙追逐嬉戏,一片冬日风景。这一位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赋予节气多少浪漫风情!这一首首脍炙人心的诗句,描绘出冬日多少苍茫悠远!
立冬纳福,寄托美好愿景。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古代帝王会在立冬举行隆重的“迎冬”仪式,祭祀北方之神(颛顼)和水神(玄冥),同时赏赐群臣棉衣,祈求冬季平安。民间也会祭祀祖先,摆放食物祭品,表达对先辈的感恩。冬季虽寒冷,但立冬是新循环的起点。它提醒人们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机遇。正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冬预示着在严寒之后,必将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给予人们坚持与希望的力量。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至,寒意深,北风轻叩夜微沉。节气的信使仿佛拿着一块橡皮擦,把所有的斑斓换了黑白,随着色彩的消失,大自然也变得寂静和萧瑟。立冬——生命的隐居,这个冬天把心情慢慢收拾好,明年开春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徐霞客 单位:安徽省青山监狱政治处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