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钱一般指的是境外热钱,但实际上国内也有类似的投机资金也可称为热钱。
国内资金外移规模激增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困境,市场萧条不景气,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各种市场抄底的难得机会。近年来,越来越多财力雄厚的企业家走出国门进行各类投资,甚至投机炒作。在外汇管制环境下大多采取了规避法律的方法跨境转移资金。我们课题组对近百个地下钱庄运行情况统计表明: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资金外移规模激增,仅2012年总量就是过去5年总规模的1.8倍。以2012年情况为例,这些外流资金结构包括:投资资金,约占8.7%;投机资金,约占35.2%;腐败资金,约占37.6%;其它各类资金,约占18.5%。我们课题组判断,随着国内反腐败力度的加强,资金外流规模将居高不下。这就形成了在境外资金流进套利的同时,国内各类复杂资金外流的双向互动新局面,而且这种情况可能将长期存在。
资本外流不仅是为了逃避外汇管制,也有可能是为规避国内政策和经济风险、逃避税收征管,或是为了洗钱和转移资产,主要来自各级官员、幸运的上市(特别是境外上市)国企高管以及新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等。在我国,转移非法所得、实现化公为私、转移个人财产是资本外流的三个主要原因。资本外流对国际收支、国内税基以及政策的制定实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除了对我国经济形成危害之外,会严重动摇国人的信心,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在近期我国资本外流的结构中,还包括了各种性质企业没有从正规渠道的对外投资资金和一些企业外迁导致的资金外流。
从短期看,资本外流并非坏事。多年来面对大规模外汇净流入,央行不得不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由此释放大量流动性。如今这一压力明显减轻,央行操作的空间更充裕,独立性也会提高。面对外汇占款减少后的流动性变化,央行可以通过央票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但长期资金外流的风险不容忽视。而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地发酵,我国外需市场将进一步萎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使用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将逐渐下降,贸易顺差收敛趋势有可能仍将继续下去。国内制造成本上升,一部分内资企业也考虑将产能外迁,均会构成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