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合理的教育支出结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亦然。很多地区教育支出结构都不平衡,其高等教育支出金额都较大,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支出金额相对较小,这种教育支出结构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合理的教育支出结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亦然。很多地区教育支出结构都不平衡,其高等教育支出金额都较大,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支出金额相对较小,这种教育支出结构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以我省为例,来探讨教育支出问题。

教育支出结构不平衡。教育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但各级教育的性质是有差异的,从小学、中学、大学到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加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降低,私人产品属性逐渐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应成为财政供给的重心。吉林省教育支出结构不太平衡的表现是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支出则呈下降趋势。例如,在2000年,吉林省普通高等教育支出为30.5亿元,普通小学教育支出为0.67亿元,普通中学教育支出为22亿元,中等专业学校支出为0.65亿元,职业教育支出为0.22亿元,该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支出高于任何级别的教育支出。在2011年,吉林省普通高等教育支出为64.3亿元,普通小学教育支出为8.87亿元,普通中学教育支出为7.75亿元,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支出为0.55亿元、高职高专教育支出为0.06亿元。与2000年的情况相比,2011年吉林省教育支出开始向基础教育倾斜,但普通高等教育支出仍很高,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支出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

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人才,更需要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培养出来的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满足社会对劳动者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其实用性、针对性强,能直接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经济竞争力。高等学校财政供给只升不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不应是财政供给的重点,高等教育支出只升不降是不合理的。自1999年国家扩大大学招生以来,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社会对某些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不顺应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投入过多,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安排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确政府在三级教育支出中的职能。政府应主要承担起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或者至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无差别地向所有家庭免费提供,以保证全民享有最基本受教育的权利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适当增加一定的比例,而对于高等教育,要相应减少投入比例,拓宽其筹资、融资的渠道。

对相关的政府教育投入立法。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应制订专门的法规、法令,规范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用法律的形式保证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特别是基础、中等教育投资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将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模式(支出项目、比例标准及拨款程序和方式等)进一步明确和固定。明确规定中央、省级、市县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应占的比例;不仅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比例,切实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要求。

适度提高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财政支出的比例。一方面,吉林省政府要适时调整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的财政支出。在短期里,政府虽然不能实现教育投入的较大增加,但是合理削减高等教育支出,相应地增加对基础、中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是可行的。从长远来看,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和高等学校筹资渠道的增加,就可以加大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