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大数据时代:数据垄断的困境与隐忧

专家解读大数据时代:数据垄断的困境与隐忧

传统新闻的变革:大数据的优势

就新闻生产而言,传统模式中的记者通过采访、挖掘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占据主要篇幅,而数据只是起辅助作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强化信息要点、拓展新闻纵深的价值。在传媒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甚至被比作继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之后最令人期待的浪潮:因为它们在改变信息的生产和交流方式的同时,都变革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我们这个世界已迈向一个大数据驱动的时代。

大数据

在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获得“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的《纽约时报》作品《雪崩》(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意味着一种颠覆性的新闻写作方式得到了主流新闻界的认可。《雪崩》是由专题记者John Branch撰写的系列报道,以完全自然流畅且方便易读的方式集成了现场视频、照片和气象图表并发布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不仅突破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其新颖程度甚至令其他在线新闻网站自愧弗如。打开这篇新闻网页,呈现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下山坡的视频;往下滑动页面,则能见到记者的文字流畅地穿插于视频、照片和信息图之间。

而早在2011年,调查性报道“弗罗里达州保险危机(Florida's Insurance Risk)就曾运用线上数据库;2012年《费城问询者报》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也使用了视频、数据库和互动地图等数据资源。这些以多媒体进行呈现的新闻报道,虽然依旧以内容为核心,但大数据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通过信息图(Infographic),繁琐、枯燥、抽象的内容、关系和变化过程得以可视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受众的兴趣;节约受众时间,以便更好地关注、理解、记忆最重要的新闻点;有效梳理、整合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整合与组织不同时间、来源的多种内容。

媒体营销模式的更新:以往触不可及的梦想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但借助来自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数据资源(例如用户的地理位置、关系网、兴趣图谱等信息),以及日臻精确的挖掘和分析技术,媒体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 需求以及行为习惯等,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更符合受众需要的、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广告营销。这样的精准传播会加深受众好感,提高用户忠诚度。

当人们惊喜地发现亚马逊、当当网的推荐正是下一本想要的书,豆瓣电台会根据用户的以往收听记录来播放其喜欢的音乐,Linkedin能基于个人信息和关注好友来推断用户可能认识的人时,数据的作用还局限于比较简单的网上行为分析。而近期在40多个国家大热的美剧《纸牌屋》的成功原因则更加发人深省:视频网站Netflix根据数据技术推导出喜欢BBC英剧(《纸牌屋》根据1990年BBC微剧改编)、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的用户存在交集,进而买下版权进行改编和重拍,并且真的促成了这二人的黄金组合。

以往触不可及的梦想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而最深刻的革命其实不在外界,而在人类的思维领域。

人类思维的转向:人类的态度、情绪、行为等都可以变为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人类内心深处隐秘的欲望、需求、情感是可以洞悉并预测的吗?这是一个长久以来盘亘在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哲学家心中的困惑,而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家、数据挖掘专家则做出了肯定而乐观的回答。现在,“情感分析”、“预测模型”的应用已经渐入佳境,企业和媒体已经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来确定社交媒体上用户群的态度,而推特(Twitter)甚至在2012年美国大选时对用户每天推文和评论的关键词进行量化跟踪,计算出“政治指数”来判断民心所向。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