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注水”偏离了教育本质

就业率“注水”偏离了教育本质

高校毕业季在即,“签就业协议了吗”成为应届毕业生见面相互打探的热门话题。焦急的除了学生还有高校负责就业口的负责人,他们不光为毕业生前途焦虑,也为自己的饭碗焦虑。为了逼迫毕业生抓紧找到工作,江西一所高校禁止未签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参加答辩。(《中国青年报》5月27日)

一方面是庞大的高校毕业大军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宣传就业率95%以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又逼迫学生在就业协议上弄虚作假。就业率注水由来已久,严重偏离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真是具有极强的反讽意味。

本来,对于高校而言,更应该重视就业指导、介绍岗位,而非逼迫学生造假签就业协议,但无奈高校也受教育部门考核的压力,最后还是落实到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比例上来。

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分管就业口的高校教师年终奖金,也直接影响教育部门对于学校下一年所需资源的分配甚至是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很容易被砍掉。所以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地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学生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甚至大四一年的主要精力不是学业而是忙于就业。在类似于“不签协议不准毕业答辩”的压力下,学生千方百计想法能在就业协议上盖上红章,至于是否真正落实了就业岗位,学校并不在乎。

虚假的就业率如同考试作弊一样,势必将影响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判断,无法准确评估和衡量市场的就业情况。由于造假的就业率不能真实反映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导致毕业生适销不对路,会进一步恶化日益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势。

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标准或有其可取之处,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无论如何,片面追求就业率催生了“就业率崇拜”,靠造假提高“就业率”的方式,绝不是改变“就业难”现状的正道,而且对社会危害极大。

要真正解决就业率注水的问题,首先要改进教育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办法,不能以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其次,对于高校而言,与其在终端依靠对就业率造假来提升学校形象,不如从自身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再次,提高就业率还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更多的就业氛围。

就业率注水可以说没有赢家,政府无法掌握准确就业信息,高校也损害了自己的信誉,毕业生更没有真正就业。满盘皆输的欺上瞒下游戏是不是到了该把这最后的窗户纸捅破的时候呢?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