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多样文明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传递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表达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合作、相互成就的真诚愿望,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指明前行方向。
2025年7月11日,北京,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平行分论坛现场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中,各国、各民族因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特定历史土壤孕育的智慧结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文明的多彩共生,恰如生物多样性一样,维系着地球的勃勃生机。而要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必须找到不同文明的共处之道、共鸣之音、共进之路。
引入包容“活水”,涵养和平共处“生态圈”。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历史教训充分说明,一味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或试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只会造成隔阂误解,引发冲突矛盾,破坏世界和平。以“求同存异、和合共生”为核心要义的全球文明倡议,其精神内核源于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与世界开展文明对话的思想基础,日渐成为全球性共识。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当前,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冷战思维甚嚣尘上,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国际社会只有坚决反对“文明优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等论调,秉持平等和尊重,增进文明对话,才能消弭隔阂、消除偏见,筑牢互信之基,保障共同安全。
谱写交流“乐章”,奏响民心共鸣“交响曲”。无论是汉代丝绸之路串起不同文明,还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拓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华五千年历史雄辩地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据统计,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灿烂文明,并行共生,交相辉映,使地球村多姿多彩,充满活力。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跨越差异,寻找共鸣,将助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近年来,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我国推动倡议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全球行动,从设立“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推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等机制平台的搭建,到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举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等民间往来的深化,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拓展了各国人民相遇、相知、相亲的通道,拉近了民心,增进了友谊。
系紧团结“纽带”,构建携手共进“命运体”。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削弱了文明进步动力,地缘政治冲突威胁着文明发展基础,全球文化纷争消解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共识。面对团结还是对抗的现实抉择,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关键历史关头。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给出了答案,在时间长河中,各种文明的相互遇见、彼此成就,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百花园”,书写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灿烂篇章。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需要团结力量。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诉求,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汇聚了不同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指引。
作者:薛光浦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