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丽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重要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是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国际环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想不落后于时代潮流,不被历史所淘汰,就必须在时代的大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什么是大变局?大变局是指一个相对较长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通常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影响全球,也会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变局中必然存在影响变局的变量与变因。那么,这些变量、变因体现在哪里?
第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两岸转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在这种转变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日益增强,客观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使国际力量更趋均衡。
第二,国际秩序之变。从国际秩序来看,过去长期维持的“一超多强”局面逐渐被打破,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三,工业革命之变。历次工业革命均表明,哪个国家能把握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先发优势。像英国和美国的崛起,与他们抓住了当时工业革命的机遇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居于世界第一,但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错失了“开眼看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评价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剧烈变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愚昧腐败不单葬送了自己,还使中国没能赶上当时的时代列车。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以5G技术为例,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基础设施,赋能千行百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已经大踏步赶上世界步伐,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国内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在取得了诸多非凡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民族地区发展虽已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2年11月,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民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具体来讲,我们加强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电力、水利、通信等。
当前,虽然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提速,但是一些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部分地区地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起点较低,这使得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诸多挑战,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这个共同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契合。
第二,虽然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加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探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民族构成看,2020年,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了8.89%,为1.25亿多人;从流动人口看,我国流动人口高达3.76亿。当前,相较于乡村和民族地区,城市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属性更重,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已经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区域。所以,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合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我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在充分尊重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各民族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了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