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历史辩证法的胜利

《正道沧桑》观后感—历史辩证法的胜利

摘要:大胆地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是绝对必要的。列宁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充满了辩证法,为当时的新政带来了辉煌的成功,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历史经验。

大胆地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是绝对必要的。列宁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充满了辩证法,为当时的新政带来了辉煌的成功,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历史经验。

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走的是一条千回百折的路,自然界如此,人类历史也是这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似乎在年轻的苏维埃俄国面前,只有鲜花和坦途,革命只须策马狂奔、高歌猛进就行了。而事实恰恰不是如此,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国内经济的落后和破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能适应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此刻,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不仅不能狂飙突进,而是要稳住阵脚,休养生息;不仅不能发动对资本主义的攻击攻击再攻击,而是要制定新经济政策暂时向资本主义作出妥协和让步。

《正道沧桑》第十七集《新政繁荣》就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历史的辩证法,而革命导师列宁,作为这一有声有色活剧的导演,确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时的具体实践结合得出神入化,使我们至今都受到深刻的教益和启迪。

首先,新经济政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特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用凝固僵化的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历来是在马克思主义面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学风。教条主义者貌似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他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彼时彼地所提出的一些个别观点、个别结论原封不动地应用于此时此地,搞照搬照套、胶柱鼓瑟,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碰壁。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任何时候都主张,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形势和条件决定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

在帝国主义军事干涉时期,为了集中各种资源用于战争,列宁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使处于襁褓之中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但战争结束以后,如果仍然继续坚持这些曾经卓有成效的政策,那就会失去工农群众的支持,也不可能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列宁是伟大的,他从水兵搞无记名投票提出要“自由贸易”的事件中,见微知著,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及时说服党内同志,把党的工作重心从打赢战争转移到恢复经济上来,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高超运用,也为落后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

其次,新经济政策是迂以求直,退而求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九十年前,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正处于极为尖锐的对抗之际,列宁就敢于以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这实在是石破天惊之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