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烟者控烟如同抱薪救火

卖烟者控烟如同抱薪救火

5月31日是第26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在北京举行控烟活动,建议修订《广告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烟草广告出现在“全媒体”上。

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八年以来,每年的无烟日都是一个舆论盘点日,媒体会对控烟、禁烟的进展进行各个角度的扫描。海量的报道、评论、谴责、呼吁大致都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呼吁国家相关立法,二是谴责烟企干扰控烟,三是号召社会普遍抵制,四是批评监管不力。七年来这些努力在社会禁烟意识的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这仍然不能改变烟草企业“闷声发大财”的现状。

2011年,烟草业销售总额达到10111.4亿元,实现工商税利7529亿元。在对2012年的行业盘点中,销售总额这个数字被烟草系统淡化,烟草全行业的工商利税(8649亿元)和国家财政上交(7166亿元)被强调。不过,从后两个数字中,也可很容易推知销售总额的增速。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中,烟草行业逆势而上、态势“喜人”,正在用数字自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暗示中国社会控烟的难度。对于致力于控烟事业的计生部门和公益组织而言,这就像一种不动声色的嘲弄。

不仅在利税和财政贡献上“过硬”,几十年来,烟草行业也与地方经济形成了紧密的互生供养的关系。对于云贵等烟草大省,烟草产业不但是宏观层面拉动GDP的一架马车,而且是微观层面促进农民增收、消化地方就业的主要力量。一旦烟草行业萎缩,地方肯定会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调整产业机构的巨大压力。

同时,这个产业也与社会很多领域形成了一种利益粘连。它是文体活动的赞助者、公益活动的捐助者、诸多重点大学项目课题的资助者和合作者。围绕“烟草院士”和“2011年中国生态贡献奖”的拉锯和角力,已经清楚的展现了烟草产业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

有此前提,就会明白控烟不力的关键原因在哪里。和房地产调控一样,因为既是调控者又是获益方,政府部门在控烟中的角色势必是暧昧的,而这种暧昧集中又表现在烟草部门政企不分的现状上。作为控烟监管部门的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是“一套班子、两套牌子”,既是肩负立法、敦促禁烟工作的政府部门,又是负责烟草产供销的经济实体。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职能设计,被民间戏称为“狐狸坐在笼子里保护小鸡”,以最清晰、最直白的方式指出了那根企业和政府间的“利益链条”。

号称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铁道部已经被改革的巨轮碾过,但同样政企不分的烟草专卖局却在多年来“拆分”的呼声当中岿然不动,游刃于控烟和促烟的左右互博术中。一则被媒体转引的言论很有代表性,据说,早在参加世卫组织《控烟公约》谈判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一位官员就曾指着卫生部官员大骂,“你们要控烟?我告诉你们,这是在卖国,你们是公务员,工资的1/10都是拿我们的钱!”让持此番道理的部门监管控烟,何啻于抱薪救火?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