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新时期,共产党人在继续书写“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新篇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要牢记“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
“得人心者得天下”,总有人以为这不过只是一句宣传口号,大型政论片《正道沧桑》之《命运决战》篇,则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再次验证了这一真理。
从片中看到,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本可以化剑为犁,与其他党派共同建立联合政府,走和平建国道路,可是他太迷信武力,迷信强权政治,相信最后还是武力解决问题,谁的枪多谁就能决定历史的走向,所以,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起内战,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么,其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居然那么快。
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政权却一心想打内战,不得人心。抗战打了八年仗,民族元气大伤,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就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民心所向,谁要挑起战火,谁就会失去民心。而蒋介石却为了一己之私,磨刀霍霍,招兵买马,准备大打出手。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不愿意打内战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明确表明我们的态度是希望建立国共合作的民主政权。并且,为了和平,毛泽东冒着极大风险,亲自来重庆谈判,面对很多同志朋友对他安全的担心,他大义凛然地说:“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事不过三,蒋介石礼数到了。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一去,表示了共产党对和平的真诚向往,也代表了民心所向。
人民盼望民主、自由,蒋介石政权却在搞独裁,搞特务政治,不得人心。早在1943年,蒋介石出版的《中国之命运》里,就露骨地鼓吹“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独裁思想,污蔑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抗战胜利后,他自以为人多枪多,又有美国支持,肆无忌惮地推行独裁统治,试图消灭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人民希望自由地生活,用法制来保障人身安全,蒋介石却特别醉心于暗杀、恐吓、白色恐怖,顽固地站在人民的对立面。1946年7月11日晚,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倒在了特务枪口下,7月15日,著名学者闻一多又惨遭特务毒手,再加上“校场口惨案”、“下关惨案”,还有再早的暗杀史量才、杨杏佛等民主人士,使蒋介石政权人心丧尽,也使得原本许多还对蒋介石政权抱以幻想的人彻底醒悟,最终站到了人民的一边。
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蒋介石政权却搞得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不得人心。在国民党统治区,蒋介石政权疯狂掠夺人民,通货膨胀到了天文数字,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政权彻底失去民心。而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则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更多人民的支持。人心的向背,决定了这场中国命运决战的走向和最终结果。淮海战役中,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被俘后,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感叹地说:我们在战场上哪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军队根本不可能动员这么多老百姓支援战争。他说的没错,仅一个淮海战役,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就出动民工543万人,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淮海战役指挥员陈毅感慨万分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根据地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三年鏖战,胜败分晓。不得人心的蒋介石政权合乎历史逻辑地被赶到了台湾岛,到了台湾的蒋介石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拾人心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彻底改造国民党、建立政治思想工作体制。虽已无关历史大势走向,也算亡羊补牢之举。
而作为“命运决战”胜利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戒骄戒躁,牢记成功经验,从决战胜利后的60多年来,始终坚持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带领人民走向新的胜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