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无疑是天下“第一考”,很多人、很多家庭会因此而改变命运。高考也是高中三年的一个终结。而对中国的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如何度过这忙碌、高压、花钱的三年,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一个高中生一年究竟要花多少钱?2009年长沙的一项调查发现,按月均生活费不足200元为标准,长沙市普高贫困生总数1.97万,约占总人数的14%。省示范高中、城镇普高和农村高中学生每年分别需支付各种学习、生活费用3000-5000元不等,寄宿学生每年需支出7000-9000元不等。这样的开支,对于一个贫困生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因此,当地出台了《长沙市实行政府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办法》,经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高学生,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000元。这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但有总比没有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行动,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在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这些对大部分贫困高中生来说,还是不够的。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制度创新——— 把高中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计划。我当了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其中有两年提“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的建议,可惜教育部的答复都没有什么好消息。随着大学的扩招,现在农村能够考上高中的学生只要稍加努力,上大学、上大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对一部分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有孩子上高中的三年,是负担最重的三年。
高考生需要精神激励,比如各地搞的“迎考百日誓师大会”的壮观场面,对贫困高考生来说,更需要体贴入微的关怀。当今,高考有越来越多的感人故事:爱心送考车队、高考日少开私家车公车、建设工地停工、警察摩托车送准考证……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讲一个更让人温暖的“四元钱”的故事。
从今年的4月8日开始直至高考结束,武汉市江夏区5所高中的近1700名高三住宿生下晚自习后可到学校食堂,免费领取一袋牛奶和两个肉包子(价值4元)的夜宵。这些住宿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非常刻苦,进入高考冲刺阶段后,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饮食营养得不到保证。江夏区教育局按每生100元的标准,拨出专款17万元,用于这个免费营养夜宵计划。江夏一中、实验高中两所学校在此基础上配套出资10余万元,提高学生夜宵标准。
说实话,第一次在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禁不住热泪盈眶,马上把这种“正能量”发上微博,广而告之。从网民反馈的情况来看,能够这样做的地方并不多。很多高考的“过来人”无不感慨万分:江夏区教育局想得真是周到。
高考已经结束,我还在思考这充满仁爱的“四元钱”。首先,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一个月17万元,不就是一辆公车的价格吗?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一次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压缩“三公”经费,保障民生支出。其次,四元对一般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正在长身体的农村高中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城里的高考生有家庭呵护,各种营养品源源不断,但是,住校生就难有这些。江夏一中高三(2)班的刘同学来自农村,生活很节俭,每天生活费只有13元左右。可以吃到营养夜宵,她感到非常开心:“学校这么关心我们,我学习的信心更足了!”让高考孩子不至于饿得睡不着,是成年人的一份责任。第三,“免费夜宵”会培养孩子的爱心。高中三年既是家长的“黑色三年”,也是孩子的“黑色三年”,最需要成年人的关爱,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我至今还记得我1979年准备高考时,父母每天早晚准备的两杯浓香的“麦乳精”。要让孩子爱国,国先要爱他们。
经过邓飞等媒体人的努力,中国有了“免费午餐”的制度——— 在国家级贫困地区,中央财政以及民间人士给每个学生3元以上的“免费午餐”,湖北等地又在社会上筹措“希望厨房”——— 每个厨房3万元,让3元的“免费午餐”有个厨房来做。同样,为了让“免费夜宵”能够常态化,在政府拨款之外,我建议:能否建立“免费夜宵爱心基金”,让充满爱心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也参与其中呢?(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