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延安商户被踩事件吸引着众多网友的关注目光。从城管踩踏到证明是临时工,从人肉搜索史瑞再到城管局长豪车曝光,从城管局长向商户道歉到商户网上“被道歉”,可谓是一环接一环,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需细说城管的嚣张跋扈,不谈商户谈“被道歉”的无奈,试探讨该事件背后的政府行为,诸多不足实值得反思。
首先,是城管执法模式的反思。从执法的角度,城管与商贩往往处于利益对立的关系。一方是强势执法,一方是弱势回应,于是在曝光矛盾的冲突后,往往会被网络舆论的介入造成对前者千篇一律的指责和质疑。尽管诸多的城管部门坦承城管的无奈,甚至出现“城管下跪”的新闻,但强势部门一旦出现强势执法,却让公众暂时的认可化为愤怒的谴责。显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背后,正是当地政府部门对城管执法权力的纵容。
第二,是及时应对舆情的反思。用官方的话讲,这起“城管暴踩商户头”事件,就是一起负面舆情。当舆情发生后,政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件发生原委,且最迅速的拿出处置手段,但事实上却相隔甚远。5月31日事件发生,到6月7日才迎来姗姗来迟的局长道歉。与之相比的是“车爷”任林生事件、雷政富事件等的快速应对与处置。政府最及时的介入,才能让群众感受到这种无错以冕之、有错则改之的执政底气。
第三,是正确网络定位的反思。按正常的处理程序,史瑞被免职,局长已道歉,涉及的赔偿也一 一到位,解决商户的利益诉求,这一事件当慢慢降温,直至退出人们视线。但突然来一出商户道歉信,更是以官方的语气、措辞,站在“高大全”的角度,完美地诠释这一事件的利害关系。如此“神道歉”是为了说明网友的“弱智”还是凸显延安商户的政治大局观?答案不言而喻。
其实,政府与群众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一种对等与包容、理解与支持。通过换位思考,查找问题的失误与不足,直面问题且坦承的应对与处置,才是解决冲突的最终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