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引人关注的“坏消息”比较多,网友也更乐意发表负面评论,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之为“坏消息综合征”。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美国尼尔森曾发布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为62%,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坏消息综合征”并不像某些心理专家所说“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不像一些社会学家所说“独中国网民所有”。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评判,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海外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普遍比较偏爱“坏消息”。这或许就是“揭黑揭丑类报道、舆论监督类节目、实名举报类微博”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显而易见,基于人性使然的“坏消息综合征”并不是什么坏事情,相反,正因为人们对“坏消息”格外敏感和关注,才能够汇聚起比较强大的舆论力量,才可能找到化解“坏消息”的方法。
然而,“坏消息综合征”不仅仅是基于人性,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社会不完美”的一种心理反映。转型期中国,“不完美”客观存在,一些社会痼疾积重难返,一些矛盾冲突久治不绝,一些公共服务迟迟不到位。人们之所以更为关注“坏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同身受”,之所以习惯发表“负面评论”,是因为这已经成为情绪宣泄的工具。比如,官员贪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保障房分配问题、房价上涨问题、冤假错案问题、火箭式提拔问题……网民总是对诸如此类的“坏消息”青睐有加,也习惯性用“负面评论”表达不满。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社会不完美”的“坏消息综合征”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之深、恨之切”,目的是倒逼社会走向“完美”。
同时,“坏消息综合征”也因人而异,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一方面,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比如,乐观阳光的人就不那么敏感,而悲观厌世的人则不然。另一方面,与每个人的思辨能力有关。相对而言,具有独立思考意识、辩证分析能力、逻辑思辨智慧的人,对“坏消息”更能够进行客观看待,“坏消息”不一定那么“坏”;相反,那些没有主见、不善分析、盲目从众的人往往都是“坏消息”的拥趸,即使有的“坏消息”被证明是“假消息”仍不改初衷。说到底,基于执拗和从众的“坏消息综合征”最为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骨子里,大多数情况下会很享受对“坏消息”的认同感。
人们的“坏消息综合征”很容易被利用,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以“坏消息”遮掩“真相”,多数利用的就是网友的从众心理。一些网络言论,尤其是大V微博,有时候选择性地向网友提供所谓的“真相”,一些偏听偏信的网友出于对“坏消息”的认同更容易选择相信。比如,关于“洛阳记者李翔因调查地沟油疑似被报复遇刺身亡”的微博时不时就会出来一次,一些大V也乐此不疲地转发评论。此事早有定论:压根与地沟油、报复、记者身份无任何关系。但很多网友就是愿意相信“因为调查地沟油被报复”,即使有的网友公布真相,反会被骂“五毛”。
“坏消息综合征”无所谓好与坏,但要谨防被利用而导致真相迷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