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3日报道,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调节绿电,新型储能“充放有度”。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环境影响,起伏不定。新型储能成为风电、光伏发电的“充电宝”“调度站”。风电、光伏发电满发时,能把用不完的绿电“存起来”,到了无风无光或用电高峰期,再及时“放电补能”。新型储能“充放有度”,有效解决了风电、光伏发电起伏不定的难题。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
政策引领,储能产业阔步向前。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导航”。《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了“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出台,形成了“法律+规划+细则”的政策体系。2024年颁布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储能确立为新型经营主体,赋予其公平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权利,为储能企业提供了清晰稳定的市场参与预期,为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创新为要,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国新型储能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迈向“应用一代、示范一代、预研一代”的体系化创新。安徽宿州1000兆瓦时“煤电+熔盐”储能项目,通过“闲时储热、忙时供热”,解决了煤电机组供热、供电难以兼顾的问题。经测算,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成为煤电转型标杆。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其中,多个试点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2024年,超过20项电化学储能标准发布实施,多项标准立项,覆盖规划设计、接入电网、运行控制、检修试验、后评价等多个环节,为技术安全迭代划定“标尺”,推动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场景应用,储能市场“活”起来。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吉瓦,相当于3座三峡电站顶峰能力,成为“保供尖兵”。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让储能市场“活”起来。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构建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支撑22省(区)出台市场规则,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甘肃推行独立储能竞价补偿机制;湖北实施现货市场优先出清机制。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
作者:章平周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