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8月29日报道,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关键看秋粮。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天左右,主产区因地制宜加强田管,全力夺取秋粮丰收。目前,秋粮全面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正是实施“一喷多促”稳产增产技术的窗口期。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1.46亿元,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实施“一喷多促”。
8月23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友谊农场有限公司田间,农用直升机在进行水稻“一喷多促”航化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徐宏宇 摄)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眼下,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天左右,科技力量赋能广袤田野,助推传统农业向“新”而行,因地制宜加强田管,全力夺取秋粮丰收,“科技+”秋收成为希望的田野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从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到加强良种技术攻关;从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再到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今年夏粮生产克服局部较重旱情影响,产量达到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夏油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正是得益于科技的强力支撑。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秋粮,则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硬仗”。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科技力量让不同土壤类型都能适配优质的种子;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5%,小型拖拉机轻松驰骋在丘陵山地,高性能精量播种机、移动式烘干机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农业农村部启动百日行动,指导各地抓田管促壮苗、抓“双抢”落面积、抓措施提单产、抓防灾控病虫,全力以赴打牢秋粮丰收基础。
夺取秋粮丰收,要渡过早霜、台风、病虫害等多个关口,科学有效防控病虫害是减损失、提单产、促丰收的关键措施。在黑龙江北大荒二九〇农场的万亩大豆片,固定翼飞机正在开展“一喷多促”作业。今年农场建成200套物联网设备,适时监测大豆长势,根据营养所需实现精准控肥。北大荒集团二九〇农场农业生产部负责人王凯光称:“今年我们‘一喷多促’面积达到14万亩,数智化技术应用后,我们生产效率提升了6%。”。在山东莱州,派出农业技术专家包片指导科学防治;四川洪雅组织5支农业技术服务队,实地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落实到田……始终绷紧抗灾夺丰收这根弦,落实落细各项稳产增产措施,“一喷多促”“营养套餐”助力智慧田管,“科技+”“数智+”为秋粮稳产丰收筑牢科技根基。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被充分激发,为夺取秋粮丰收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沃土,传统农业焕发出崭新气象,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持续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者:范子军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