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时而烈日,时而暴雨,长期在户外工作的环卫工人境况尤其引人关注。他们喝水、上厕所方便么?临时想休息一下怎么办?7月4日,记者在绵阳暗访发现,困扰环卫工人的喝水难、上厕所难、临时休息难、存放工具难等已经不再。(四川新闻网 7月9日)
环卫工人工作条件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存状况。然而,对此我们并非真的无能为力,绵阳答案已经为这个问题的科学解决指明了方向。
小木屋不大,却体现了党委政府厚重的民生情怀。党委政府的真心关爱是破解环卫工境况难题的金钥匙。酷暑严寒确实无情,而党委政府关爱无限。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常说的“对普通劳动者应有的关心和充分的尊重”在环卫工身上得到切实的体现。尽管每一个小木屋不足10平方米,但崭新的座椅、饮水机、电扇都摆放整齐,在用木板隔开的工具间,墙上的挂钩上挂着几件橙黄色的环卫工人工作服。在这里环卫工人可以避雨、挡风、休息、喝水,这被市民称为爱心的小木屋,绵阳市一共建了170多个,基本可以覆盖全市环卫工人的密集出入地。而且,绵阳市还努力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冬季每名环卫工人还领到了一件电热防寒服,只需按一下胳膊上的按钮,后背的电热丝就会开始加热。防寒服上还带有警示标志,在能见度不高时发出警示信号,提醒过往车辆注意。投入1000多万元专门购买环卫设施,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小木屋虽小,但却营造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党委政府的关爱、引导、号召,使小木屋成为社会和谐的象征、劳动者受尊重的典范、爱心深入传递的信号。绵阳市委市政府又号召各机关单位、团体,个体营业场所均大开方便之门,尽可能为环卫工人提供方便。除城区建起170多个环卫工人专用休息点和工具存放箱外,所有沿街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都开设了环卫工人休息区,免费提供开水,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环卫工伸出友爱之手,给他们的工作、休息等提供各种便利,奏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之歌。通过这种特有的方式,不同形式的劳动变得同样重要、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同样受到应有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小木屋不多,但承载着太多的爱心和温情。环卫工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付出的极多,而得到的极少。如何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绵阳模式成为可资借鉴的样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党委政府对环卫工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要把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真正落到实处,让环卫工们更体面地工作,更健康地生活。绵阳市170多个小木屋虽然不算多,但承载着绵阳市党委政府、各机关单位、各社会团体、各个体营业场所的爱心和温情。环卫工们的奉献让城市更加美丽,城市理应给环卫工们更多的回报,让环卫工们过得更加美好。
绵阳环卫工的小木屋看似简陋、朴实,但却是绵阳市委市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示范意义和标杆作用值得深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