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贫困山区发展需定准位找对路

海南:贫困山区发展需定准位找对路

白沙黎族自治县立足当地实际,利用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乡村生态旅游业,美了乡村,富了农民,圆了贫困山区的发展梦。

借鉴新的发展理念,引入新的发展模式,挖掘出资源优势,保护好特色文化,实现乡村百姓共同富裕,白沙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我省东部地区发展起步早、速度快;西部地区打造工业园区,势头强劲;唯独中部地区面临发展困境:这一区域山大人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态脆弱,很多区域为限制发展地区,面临发展与保护两难问题;观念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破局乏力,资金难以流入,项目不易落户。多年来各级政府也为中部山区发展想了很多办法,但成效并不显著,至今这一区域的发展问题仍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各级干部的心头。

白沙以新型乡村旅游业为抓手,尝试破解贫困山区发展难题,其创新的勇气和担当值得学习,其探索的经验和发展的思路值得吸取、借鉴。

作为一个国定贫困县,白沙80%人口生活在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再加上又是生态保护核心区,发展条件差,发展难度大,与我省很多中部山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白沙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开动脑筋,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探索发展了高增值新型乡村游产业。

白沙的探索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示:第一,贫困山区要发展,找到适合自己产业的很重要。产业一变,整个发展格局就会为之一变。近些年,白沙也一直积极谋发展,希望打破窘局,但在产业转型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从“老三样”(橡胶、木薯、甘蔗)到“新三样”(竹、南药、养殖),一直围绕着“林下经济”转。虽然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城乡面貌变化不大。

第二,发展方式上要“政府主导,百姓主唱”。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村都在政府指导下进行重新规划,政府主导土地使用模式、产业经营模式等。在这个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农民经营家庭旅馆、农家乐,让农民成为发展乡村游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发展过程中不破坏自然生态。比如在罗帅村的改造过程中,就没砍一棵树,没占一亩农田。不仅如此,还引导农民在沟边、路边种植槟榔、花梨、沉香等经济树种和名贵树种,让村庄更绿更美,生态优势更突出。良好的生态是中部山区发展经济的“卖点”,但也是保护难点,一旦破坏就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寻求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发展与保护兼顾。

当然,白沙能走新型乡村旅游业之路,也与当地特色文化、项目引进等因素有关。因此,白沙的发展思路值得学习,但发展模式并不一定能复制。我省中部山区各市县区位、地理环境不一样,优势、劣势各异,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为区域发展定准位、找对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