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启富:长空劲旅“领头雁”

司启富:长空劲旅“领头雁”

司启富(右)在塔台指挥飞行。

郭维虎摄

机群穿云破雾,轰鸣而至。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淡出陆航某团机场,司启富和他的空中劲旅归航了。

作为“头雁”的司启富,驾驶战机以俯冲姿势下降、下降,当离地面十几米时,一个急速转身,机身360度调头,稳稳地降落在草坪中机身大小的水泥方块中。

“O”型着陆,空中转体,这个精彩动作的完成者——司启富,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入伍34年,同样完成了军旅生涯中的几次漂亮“转身”,他经历3次重大人生选择矢志不移;上任4年,推动团队战斗力建设3次跃升;飞行5000小时、指挥数万架次“零失误”。2007年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

“人生抉择时,信念是航标”

“到我们单位来吧,年薪保证20万元以上,配专车,上海市区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

上海市某单位领导跟司启富说这话时是5年前,是已经在副团职位置上“悬停”了7年的他,2次提升未果之后。

按当时的规定,45岁的司启富已接近停飞年龄,所以慕名到部队“挖”他的地方单位不止一家。

“父母在苏北农村,家属没有工作,孩子正在上学,家庭困难那么多,是该考虑进退走留啦……”

爱人充满期待,亲友善意劝说。然而,不管条件多么优厚,凡找上门来的人都在司启富面前碰了“钉子”。

选准从军报国之路,执著蓝天33年!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苏北老区的司启富,对党和军队有着质朴的深厚情感,从军报国的信念深植于他幼小的心灵。33年前那个夏天,一群身着军装的人来到司启富就读的中学招飞,平静的校园如石击水,司启富第一个报名。

成绩优异的司启富,在父母亲友的心目中,是要考大学光耀门庭的;作为唯一的儿子,他又是家中的劳动力。父母从未有过让他当兵扛枪的想法,更何况是选择当飞行员这一危险行当。然而,司启富执拗地走着自己的路。“人生抉择时,信念是航标”,司启富这样说。

一路激情,一路如歌。入校当兵,他在航校同期学员中第一个入党、第一批单飞,以全优成绩毕业。

“职务高低都是奉献,官大官小都是责任”

1997年,已是驻首都北京陆航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副团职飞行员的司启富,又一次作出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根据军事斗争准备形势任务,军委总部决定在南京军区组建陆航团,要从各陆航部队抽调飞行骨干,他第一个向组织提出申请。

“团队在首都北京,直属总参陆航部,地理位置好,个人发展空间大;到新组建的单位条件差、基础弱,从头做起,前途难料啊!”亲友分析利弊劝阻。

“你是团里的后备干部,到新单位得重新开始,要慎重考虑啊!”团队领导语重心长地挽留。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平调甚至就是当一名普通飞行员,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司启富怀揣着理想抱负来到组建中的陆航某团。他像一粒种子,在这片原本偏远荒凉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他像一块酵母,在当时飞行员奇缺的团队中带教、带飞……

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入,陆航部队未来作战地位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军区又一支陆航部队开始组建,司启富面临机遇:已在副团职岗位上“悬停”7年、时任副团长的他,是新组建团队的团长人选。

然而,任命下来了,组织上选择了比他年轻的参谋长。

朋友替他不平,家人安慰宽心。是夜,司启富办公室里的灯亮到午夜,但他思索的不是名利得失,更不是提升不成之后的怨天尤人,而是深入分析自身素质的欠缺。他在心灵深处连续叩问自己:组织上真把一个团交给我,我能行吗?我离一名团长的素质要求还有哪些差距?

翌日,司启富走进团政治处宣传股,报名参加了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接着,转身去了指挥塔台……

之后大半年时间,团长外出学习,参谋长缺位,抓训练的担子落到司启富一人身上。他科学安排、合理调控,严抠细训,用3个月时间,把压在年底近半年的飞行训练任务完成,当年的飞行训练时间超额完成总部指标的3.3%。

同事私下劝他:“任职时间老长,眼看提升无望,干吗那么拼命?”

前来“挖”他的地方单位领导动员他:“停飞年龄快到了,转个身到地方就比在部队强得多!”

司启富听了总是一脸严肃:“职务高低都是奉献,官大官小都是责任!”

“当兵扛枪,首先要解决准备打仗的问题”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

凄厉的警报声划破营区的宁静,飞旋的旋翼驱赶着机场的清冷,指挥塔台、作战室、停机坪同时忙碌起来,总部机关组织的年度军事训练综合考核如期展开。

司启富稳坐塔台,按“一个过程”指挥操控部队,机群编队、航速航线、飞行高度、起降时机等要素依次明确到位。

战机轰鸣着待命,旋风撕扯着大地。一声令下,机群拔地而起,“铺”上蓝天,空中顿时群鹰飞舞,遮天蔽日……

“装备完好率100%、出动率100%、升空率100%,这个团完全具备随时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考核组的同志向司启富竖起大拇指。

在连续两年的全军陆航部队军事训练综合考核中,团队都实现“三个100%”,这是司启富时不我待抓作战准备带来的效应。

司启富用“陀螺”一样的状态抓作战准备。

2006年1月,司启富走上团长岗位。就在他走马上任前一个月,团队在总部组织的年度训练考核中当了老末,上下哗然,士气低落。面对任职命令,他没有荣升的喜悦,反而被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段时间里,团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飞行员不安心、官兵战备观念不强、训练落实质量不高等问题。

“当兵扛枪,首先要解决准备打仗的问题!”上任第一天,不善言辞的他和政委陈立新促膝交谈至深夜,一对主官产生了共鸣:带部队抓准备,就是要让官兵战备之弦紧起来,把准备打仗的思想带起来!

东方露出鱼肚白,司启富拉响了全团紧急出动的警报。团队组建以来几乎没有过的不打招呼突然拉动,让官兵一时摸不着北。司启富在全团官兵面前一语解惑: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军人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我们这支部队就是要随时拉得出、随时能升空、随时能打赢!

忧患生于对使命和职能的担当!司启富的心中始终想着履行使命准备打仗,肩上始终扛着带兵打仗的责任。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抓战备训练,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单兵、单装、单要素、单系统抓起,分队每周组织一次紧急进场、紧急出动训练,团每月组织一次重点课题的战备拉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战备演练,每年按照“一个过程”自主组织一次团规模实兵实弹战术演练。

“只要是影响打仗的事,给我个金山也没用”

在司启富那里,所有事情都要为“准备打仗”让路。这几年,团队编制扩大,飞行员数量增加,住房矛盾突出。一段时间,飞行员居无定床,往往是你来了我走,我走了你睡。飞行大队领导决定,腾出几间战备库室缓解这一矛盾。

司启富几乎是一路小跑来到飞行大队的:“打起仗来怎么办?就是我团长没地方住,战备库室也不能挤!”

接着,他找政委商量决定,团领导和机关干部挤一挤,离家近的腾一腾,能合住的合一合,解决了这一矛盾。如今,他和政委以及其他飞行领导住的都是一间宿舍。

团队组建之初,驻地偏僻荒凉,远离闹市。近年来,市区向郊区拓展,驻地日益繁荣,建筑需求增强,时有开发商找团领导协商要求提高建筑高度,但团领导始终都没点过头。

2007年,在驻地政府关心下,司启富随队12年、先后3次下岗的爱人被安置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不到半年,这家公司老板就找到司启富:公司想在机场附近盖一栋建筑,设计规划高出机场净空要求一点点,只要司启富点一下头批准,影响不了什么,而且承诺提高他爱人的待遇。

“只要是影响打仗的事,一丝一毫也不行,给我个金山也没用!”

掌握着审批权的司启富一口回绝。不久,爱人第四次下岗……

正是司启富这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使命意识、紧迫意识,催生了团队战斗力建设的3次跃升:当团长第一年,团队接受全军年度考核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两年,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团队从接到命令到直升机一次性全部升空,仅用23分钟。经过8小时1500多公里的大编队、长距离、超强度连续飞行,到达指定地域展开要素,比规定时间提前5小时。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