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法国喜剧电影《虎口脱险》吗?演员划着小船从音乐厅地下通道逃跑的情节,让人记忆深刻。那个地下通道,就是专门用来敷设管线的综合管廊,也称“共同沟”。日前,温州首个市政设施一体化布置项目——中兴大道管廊工程项目立项正式获批。该管廊工程将把中兴大道的供水、供电、移动通信等各种管线收纳到一个“大口袋”里,进行统一管理,避免道路重复开挖。(8月8日《温州都市报》)
长期以来,给城市开膛破肚已成为“中国式增长”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网设施增加、改造、维修、抢险比比皆是,几乎每条马路底下都埋着多家不同单位的管线,往往这边道路刚刚挖完修好,那边马上又有人过来重新挖开埋线了。对此,路人怨声载道,纳税者心痛不已,舆论猛烈猛击,而学者则将其视作“GDP主义”的重大罪状,进而提出诸如幸福指数、绿色GDP等替代方案。
事实上,地下管线管理的政出多门不仅导致重复建设,浪费情况严重,更要命的是,它还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杭州混堂巷一段不到80米的小路,地上竟有107个窨井盖,仅仅在5步距离内,就有30多个窨井盖。对此,当地城管办市政科陈主任称,这些窨井盖下每个窨井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考虑到不少窨井盖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屡屡发生的失窃事件,公众有理由担心:遍布107个窨井盖的“混堂巷们”究竟通向何方?
由此而言,城市“共同沟”的建设与普及,无疑可称得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口号向现实迈进的又一重要指标。
但也必须承认,尽管有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个别路段的试验,但总体来讲,国内城市地下“共同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来,目前国内对于共同沟的建设,既缺乏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法规,也没有设计、施工、验收方面的标准,只是参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二来,由于我国市政建设方面的条块分割,各种管线分属不同的单位,报批和施工各自为政,各权属单位往往不服从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从而造成各类管线相互“打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势必使地下空间的整合成本越来越大。
为此,我们一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法规体系,对“共同沟”的所有权、规划权、建设权、管理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统一编制发展规划,以明确管线布局、建设标准、资金投入和技术要求等内容。同时,还需成立专门机构和建立信息系统,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从而打破现有“谁拥有、谁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使“共同沟”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有之沟”。
总而言之,“共同沟”的建设势必将产生实施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消除空中网线,美化城市景观;减少道路开挖,改善交通秩序;集中各类管线,减少事故发生;进行统一管理,方便检查维修等综合效应,所以希望能有更多城市修建更多的“共同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