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着力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河南:着力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把国家战略转化为河南发展新优势

我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进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时期。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河南要从特殊省情和区位出发,着力打造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经济升级版。随着中原经济区等三个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中原的战略地位和综合优势更加凸显。要努力使国家战略转化为区域发展新优势,实现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叠加累积,形成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新动力。

1、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 经济升级版,意味着产业层次更高、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市场活力更足、质量与效益更好。

● 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意味着河南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融合发展、高端发展和开放发展。

● 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转型升级的新增长之路。

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内涵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2013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连续5个季度低于8%,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度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明显式微。当前,河南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总体低端化、创新能力偏弱、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脆弱、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比较多,一方面,我省仍然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调结构、促转型创造有效空间与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必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要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超高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国家以改革促转型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创新思路、完善举措,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稳中有为、持续求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平衡。要守住下限和上限,促进经济升级与改善民生齐头并进,逐步适应在一个中速增长的环境中提质增效。要充分利用经济减速的倒逼机制,挖潜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基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内涵发展走新增长之路。

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以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与区域更加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某些区域、产业和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注重融合和平衡就自然提上议程。当前,我省普遍存在着城乡之间、产城之间、区域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割裂发展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协调性不高,产业链接度普遍偏低。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必须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以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逐步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由“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要依托产业集聚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把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容结合起来,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建符合河南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打破“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模式,坚持用经济区的理念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建立起发挥联动发展和空间耦合关系,构建新型“中心—外围”分工格局;要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推进企业关系由散到聚,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间的无缝链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更加注重高端发展,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与创新能力。产业高端化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核心与重点。改变产业结构中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偏重的总体格局,是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目前,河南能源原材料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在50%左右,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难以形成核心支撑。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比重小,多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研发创新能力偏弱,2012年全省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影响力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与品牌数量不多,体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端生产型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要准确判断经济下行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与重点,更加注重高端发展。要积极促进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引领作用强的产业形成规模,把一批先导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创新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打造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制造服务型企业,突破一批对产业转型升级制约明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深层竞争力。

更加注重开放发展,以开放发展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进出口规模和利用外资规模迈上新台阶,但与发达省份比较,我省开放程度总体仍然偏低。2012年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0.6%,外贸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产品加工贸易特征明显附加值较低,利用外资层次与水平不高。当前,全球新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正在酝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态势明显,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贸易诉讼与贸易壁垒增加,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从国内看,进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区域格局调整加剧,制造环节转移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北上西进态势明显,这些高端环节对发展环境与制度安排要求更高。河南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开放发展战略,提升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超前的理念、更加开放的思维,把河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球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来谋划,加快形成有利于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观念和体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去掉,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优化的硬软环境,激发各类企业和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

2、借力国家战略增创发展新优势

● 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是从特殊省情和特殊区位出发,形成五个方面的新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 围绕三大国家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努力实现由传统优势向新优势的拓展与提升。

● 深入研究和推进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大产业,用大产业带动中原城市群,用中原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着力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加快形成人力资源新优势。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迫近,建立在低成本非熟练劳动力、低人力资本投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必须着力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重点推进非熟练低成本劳动力群体向专业技术技能群体的转移和提升。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加快形成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人力资源新优势,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农业、传统产业比重大的人口大省河南来说,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国家三大战略为河南人力资源新优势的培育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要依托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培育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新型农民,提升粮食、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人力资源支撑。要依托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养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外贸、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中高级人才,促成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自主创业人才与基础劳动力人才的融合对接,加快形成由创新优势、技能优势和低成本基础优势协同整合的人力资源新优势。

着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现代物流新优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枢纽不仅代表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区位,而且代表着经济体的关节、要素配置的中枢,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交通、大枢纽,带来大市场、大发展。十年前,河南以高效畅通的高速公路网构筑了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通道;五年前,大型铁路网规划建设巩固了郑州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如今,飞向各大洲枢纽城市的航空通道正接续打开,陆空对接、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中原经济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为河南高起点发展奠定了基于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现代物流新优势。而现代物流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从全球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到跨境e贸易率先尝试起步,河南正在成长为全球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中重要的电子商务枢纽、商品集散地和资源配置中心。河南作为中原之中,从既有的公路枢纽、铁路枢纽带来的传统基础发展优势,到国家战略打造的航空大枢纽、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高端发展优势,再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形成的信息枢纽优势,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四大枢纽的构建与融合,将形成交通带物流、物流带产业、产业带城市群的现代物流新优势,为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提供坚实基础。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专业分工协作配套新优势。河南产业竞争力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散而不聚,产业链条分割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尚未形成。高端产业、高端要素对产业生态系统的要求更高,河南近年依托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要持续“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筛选论证产业,明确主攻方向,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形成专业分工协作配套的新优势。认真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引领农业资源要素的聚集,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创造条件;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带动提升上游种养环节,提高农业产业化分工水平,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使河南的粮食与农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围绕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一批现代产业集群;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推进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大中小企业间形成配套协作关系;支持本地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提高模块化供货能力,培育适宜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对大产业、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吸引、集聚、带动高端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形成专业分工协作配套新优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