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的是“尊师礼”,收获的是鄙视

收到的是“尊师礼”,收获的是鄙视

近日,上海某知名连锁超市售卖教师节购物卡,被指变相提醒给老师送礼。就在该购物卡被紧急撤下没多久,打着“教师节”名义的虚拟购物卡在各大电商网站上公开售卖。记者浏览发现在网上,这种购物卡购销两旺。不到一个月最高成交记录达2000笔。有家长说,“别人送我不送,总是担心自家孩子吃亏。”(9月8日《华西都市报》)

不少老师也很矛盾,学生或家长送礼,不收会驳了对方的面子,收了又会心中不安,这让他们“左右为难”,甚至有人想赶在节前出去“避避风头”。但是同时,心里一直在矛盾斗争的家长并不比矛盾的老师少,他们也在纠结于送还是不送。

看起来,教师节送礼是一个令老师和家长双方都身心疲惫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不断出台相关禁令,禁止老师收受财、礼。但是,每到教师节,仍然有人送,也仍然有人在收,送的人默不作声,收的人也不显山露水。问一问你身边的人,只要有孩子在上学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几乎大部分人都在送,也几乎没听说谁送的礼被退了回来。

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是,送礼与学生所处的年级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送礼现象最严重的往往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送礼现象就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年级越小年龄越小,学生在学业和性格、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受到的来自老师的影响越大,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随着年级和年纪渐增,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承受力也会渐增,这种影响则会下降。

家长给老师送礼,表面上看是希望以此获得老师对自家孩子在学习上的更多的照顾,实际上则是希望以此避免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受到来自老师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更多的不是暴力或冷言冷语,而是不管不顾不言不语,是“冷暴力”——也就是很多送礼家长所说的“不送呢,又担心孩子会吃亏”。

这样的送礼与尊师无关。从老师接受财、礼的那一刻起,家长的眼里就没有任何尊重可言,在本质上,那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并且是一场极不对等的交易——因为即使送了礼,你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得到你所希望的对待。

这实际上就暴露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老师的教学工作对于家长们来说,极不透明。学校的大门一旦关上,家长便无法得知那里能够发生什么,也无法对老师们的不合理行为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监督。

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师收礼的问题,不能靠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而要靠学校严格的管理,以及学校管理和老师教学工作的透明——不仅是对主管部门的透明,更要对家长透明,使家长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使家长能够对老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老师们自然不敢收礼,家长们也没有必要送礼。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更有利于教师职业重获社会广泛尊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