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理“吃空饷”离不开制度创新

山东:治理“吃空饷”离不开制度创新

河南省周口市开展治理“吃空饷”,两月查出近6000人吃空饷,财政开支超1亿元。周口市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自查自纠阶段,全市共自查上报“吃空饷”人员3902人,其中县、市、区有3768人,市直单位有134人;在集中检查阶段,全市已初步核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829人,其中县、市、区1434人,市直单位395人。(9月11日《法治周末》)

其实,“吃空饷”事件并不是个案。早在2012年,《检察日报》曾披露,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等7个省市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7万多人,一年消耗财政资金达14亿元,确实触目惊心。

时下,一些地方和单位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屡屡曝光,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责难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然而,吃空饷依然痼疾难除。吃空饷固然暴露了监管漏洞,但更暴露了一些管理者作风的虚浮。如果每一个负有责任的监管者都能人尽其责,定期检查、明察暗访、认真核对,吃空饷者总会露出马脚。可怕的是,很多部门的管理者“崽花爷钱不心疼”,对吃空饷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拿纳税人的钱、拿国家的钱作顺水人情,与吃空饷者一起弄虚作假。

吃空饷既增加了国家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也让政府形象大打折扣。事实上,“吃空饷”痼疾之所以久治不愈,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缺失。一方面,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往往只有单位领导掌握,由于不公开、不透明,使得群众的监督无法进行和开展。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就是吃空饷的直接受益者,班子成员利益均沾,因此往往心照不宣,更不会互相监督。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对吃空饷者如何定性、如何处罚,承担何种责任等,相关规定对此均付阙如,致使对吃空饷者的清查、治理往往半途而废,难以彻底,更难以根除,往往不久又会死灰复燃。

对“吃空饷”现象,除了制度建设、加强监管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一方面,堵住吃空饷的漏洞仅靠处罚吃空饷者本人还不够,一定要彻底查处监管链条上的每一个责任者。如果监管者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尽其责,甚至拿着国家的钱送人情,应予严处;另一方面,推行政府预算公开,即政府部门的预算开支须经过权力机关的批准,任何一项开支的确立必须让民众参与,推行预算民主,钱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应充分尊重民众意见,必须得到人大的授权;同时预算账目应条分缕析,明晓易懂。

根治“吃空饷”痼疾,查摆问题决不是终点,只有着力制度创新,对“吃空饷”问题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清理、大扫除,不仅严惩“吃空饷”人员,对允许“吃空饷”者和监督不力者也毫不手软,才能根治“吃空饷”现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