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严格管控网购送礼

用制度严格管控网购送礼

刚刚送别中秋,国庆节又快要到了。以往每到重大节日,拎着大小礼盒、公款送礼现象屡见不鲜。今年,随着各地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中纪委三令五申对严禁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的部署,大街小巷各种高档礼盒比往年明显减少。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纪律规定,送礼者也总能想着法子、变着花样“顶风作案”。据媒体报道,为了躲避和绕开公款送礼的禁令,一些地方通过“网购+快递”的方式送出礼品,不仅有金额不等的大闸蟹礼券,也有售价从300多元到上万元不等的“金月饼”和“银月饼”。

早前,诸如茅台酒灌入矿泉水瓶、鲍鱼海参进地下餐厅等新闻也曾经见诸报端。时下,有人开始借助电子商务进行“网购+快递”方式送礼,更有甚者,流行起电子礼品卡和礼品券,不仅能按照要求在第一时间将礼品送到,还能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这些行为让节日送礼腐败变得更加隐蔽,也为公款消费披上了“隐身衣”。

一边是中央对节日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公款性质消费活动设置的禁令“高压线”,一边是某些地方单位的“政策变通”、手段方式的花样翻新。网购外衣遮蔽下的高档月饼、高端餐饮券等,使得原本风清气正、欢乐祥和的节日充斥着腐败味和庸俗味。

俗话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作为人情大国,中国有节日期间礼尚往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节日腐败”更是被温情脉脉的节日文化氛围所裹挟,过节送礼打出的“糖衣炮弹”总显得那么自然、合乎人情,更何况现在的“网购送礼”又如此隐蔽。因此,短期内仅靠发文件和禁令,靠个体的道德自律来彻底消除“节日腐败”,常常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本质而言,网购送礼只是手段方式的“变戏法”,其折射的还是现实中反腐败的制度漏洞。试想,假如我们有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财务报销制度、财政预算制度等,严格管控好每一笔经费的来龙去脉,每一次消费的具体名称、数量、单价以及消费主体,纵使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等手段再隐蔽,也难逃监管“法眼”。

由此可见,应对公款送礼新招数,我们亟须打出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制度组合拳。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发票审查机制,对票据上所开的“办公用品”“会议费”“资料费”等含糊其词的费用及时审查把关;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彻底清理一些单位的“小金库”“账外账”;此外,对“三公”经费开支要及时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总之,发挥了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才是治理公款送礼的根本良策,才会形成送礼者“不敢送、不愿送、不能送”,收礼者“不敢要、不想要、不能要”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