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无车日不能只是一个日子

湖北:无车日不能只是一个日子

9月22日,武汉迎来第七个“城市无车日”。与往年不同,今年武汉多条地铁线路及长江大道改造等工程开工,为减少人为拥堵,没有划定机动车限行区,“无车日”期间三镇拥堵现象依旧。

时下武汉交通负荷重,减少限行路段或取消限行管制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过去,人们有一种误解,总觉得“无车日”就应该限制机动车出行。一旦限行管制较往年稍有减弱,或者“无车日”期间出现堵车现象,就会有人感叹“无车日”在“节节败退”,就开始忧虑环保主张式微。

“无车日”的意义既不在于对某一天的交通状况有多少改善,更不在于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多少私家车出行。它更多的是一种推广环保理念的契机,它承载不了缓解城市拥堵、降低尾气排放、减少交通事故等过多的期许。

今年的“无车日”,武汉虽未出台限行措施,但“公交优先,便民利民”的主题依然鲜明。选择公交出行、地铁出行、自行车出行的民众有所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机构提出的“135主张”(1公里以内选择步行,3公里左右选择骑自行车出行,5公里左右选择公交出行)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经过七年的倡导,武汉的“无车日”活动实际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过,这种效果离社会的预期还有很长的距离。一是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绿色出行的意识存在鲜明的分野。此前有媒体在武汉街头随机调查,发现许多私家车主不知道“无车日”及其主张,对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的认识还不够。

二是城市的公共交通承载能力还有待提高。公交方面,武汉曾规定住宅小区建设与公交站点必须配套,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一规定并未完全落实。一些新建小区还存在乘车难的问题;地铁方面,尽管地铁二号线已经开通,但因为规划不够到位,光谷站从开通以来拥堵现象一直没得到改善。有媒体报道说,中秋节期间该站甚至挤得“呼吸困难”;公共自行车方面,管理运营还得改进,七成自行车租赁站点天天睡大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出行”,只是美好的设想,在出行的时候保护环境才是现实的可能。如果公共交通不足以支撑民众公交出行的需要,那么再宏大的环保主张也只能是空谈。

环保出行的理念、节能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培育过程。“无车日”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以特定节点的方式,提醒、启蒙和激发民众的环保意识、公共精神;敦促有关部门强化环保责任,反思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城市的公共交通配置。“无车日”是一扇窗口而非一个日子,这一日,与一年相比,虽短促得就像一场烟花,却也深刻得如同漫天星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