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重要思想及指导意义(4)

学习历史的重要思想及指导意义(4)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指导方针,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的极其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认真把握,倍加珍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理论的学习和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相结合。

 1.讨论事关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时,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动了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也空前繁荣,30多年来,历史学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某些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倾向的影响,在历史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纠正过去对于洋务运动和清末改良评价过低的偏向的同时,又过分高估这些变革,主观臆想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的影响;在纠正过去片面拔高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作用的同时,又全面否定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随之,将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捧上了天,而对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历史观方面,不仅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对立起来,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极力贬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大肆颂扬所谓的改良;也有些人提出中国要发展必须先被殖民300年的谬论,罔顾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却过分夸大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枝节的、细节的积极变化,由此造成了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历史认识的极大混乱。对于这些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应当以中国历史的史实走向为基点,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殖民统治的残暴和其带来的某些客观的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的矢志追求与对国家富强的热切渴望等重大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讨论,并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2. 敢于深入研究和回答敏感的历史问题,旗帜鲜明地回应、纠正、澄清那些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的错误认识。如关于毛泽东个人功过的评价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早就作出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专家和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也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着对毛泽东功过评价的两个极端的现象,或者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更有一些人捕风捉影,低级趣味,传播一些毛泽东个人生活的所谓的逸闻秘事;也有人肆意夸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所犯的错误,或者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党的领导中的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一个人。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重大失误。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我们要对这一错误给予全面深入的分析,要做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认识。《决议》已经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严谨的科学的慎重的态度,对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价。包括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此摆脱了受剥削受奴役的状况;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防;文化教育事业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等等。这些基本的评价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