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延安时,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儿的眼镜,发现了红军的伟力所在,称之为“东方魔力”,在《西行漫记》中断定它是“兴国之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曾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艰苦奋斗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但其本质从未改变。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

“艰苦奋斗”在《辞海》中解释为:“不畏艰难困苦, 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业绩,回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不铭刻着艰苦奋斗的丰碑,无不折射出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芒。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更能领悟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和厚重分量。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远古时代有巢氏垒巢造屋,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植五谷,就开始了克勤克俭艰苦创业的传统。在历代名文中,更是留下了关于勤俭的教诲,使这一美德代代相传:《尚书 大禹谟》中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语句;《论语 尧曰》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认为君子应有的五种美德,俭就是其中之一(温、良、恭、俭、让);《老子》第六十七章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李商隐《咏史》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太宗把“去奢省费,躬行节俭”视为“天子之道”;北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也即后来总结的“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大禹治水,破衣草鞋昼夜不息,三过家门而不入;张骞出使西域,抱定使命不畏艰险,含辛茹苦数十年等等,这些感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正是我们民族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生动诠释。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艰苦奋斗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作风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披肝沥胆、同甘共苦的精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不断胜利的精神保证。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使得今天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仅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而且为凝聚革命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感召作用。1940年春天,爱国华侨领袖、工商业巨子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并考察抗战实况,在重庆国民党用800元一桌的饭菜招待他,到了延安,毛泽东在土窑里请他吃2角钱一顿的客饭。事后,陈嘉庚深有感触地说:“800元的酒席,我实在咽不下去,2角钱的饭菜,我感到又甜又香。一个是浪费人民的财力、物力,一个是节约人民的财力、物力,两者的思想作风真有天壤之别。”从而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陕北公学总校高级部二队学员陈辛火曾这样深情地回忆在延安的生活:“没有课堂,就在窑洞前的坪地、在树荫下的空地上上课。即使在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的第二天,我们也照常到山坡上坚持上课。没有桌子、凳子,就席地而坐,膝盖就是活动桌子。纸张困难,就用淡蓝色的马兰草造的纸写字,有时还用桦树皮写诗。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张张桦树皮,本身就是串串诗句啊!当时图书不多,每月发的一点津贴差不多全买了书。只要新华书店到了新书,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夜间照明条件很差,但是大家为革命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围着豆粒大的灯光读到深夜……那时的背包很简单,几件衣服,一条薄被子,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背包里却鼓鼓囊囊地装着好些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行起军来,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就是在战斗紧张的情况下,也舍不得丢掉一本。”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延安时,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儿的眼镜,发现了红军的伟力所在,称之为“东方魔力”,在《西行漫记》中断定它是“兴国之光”。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陈嘉庚、斯诺预见的正确。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中将黄维被俘后死不认输,当他目睹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后,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可以说,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辉的历程, 就没有今天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失去了艰苦奋斗,我们也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艰苦奋斗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追求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革命战争年代已不能同日而语,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有的人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不必再艰苦奋斗”,“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铺张浪费在所难免”,有的甚至把艰苦奋斗看作是“不合时宜”的观念,把勤俭节约视为小气吝啬,把奢侈摆阔当作潇洒荣耀,把挥霍浪费奉成慷慨大方,这些认识和行为实际上没有科学把握艰苦奋斗的内涵。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 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需要、对美好富足生活的追求, 而是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着一个人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对精神和信仰的追求。有了这种精神和信仰,就能以苦为乐,安于恬淡,克服贪欲;就能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关系和个人进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在学习和事业上积极进取,把爱国主义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地艰苦奋斗。要把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