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如何理解“回旋余地”的理论内涵?其实践意义何在?对四川而言,又包含哪些重要机遇?本报特邀三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编者
嘉宾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丁任重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陈芳芳
最大的“回旋余地”就是最大增长潜力所在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提出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这一概念,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如何理解回旋余地的丰富内涵?
侯永志:最大的回旋余地,按照我的理解,应当是最大的增长潜力所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中西部发展是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实际上回答了从空间上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在哪里的问题。中西部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潜力的地区。一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因为中西部有着丰富的地上和地下资源,有些资源(如稀有金属等)稀缺性相当强,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是现代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要素,若能合理开发,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支撑作用。
丁任重:最大回旋余地的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它要回答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是什么;二是指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它要回答的是未来中国依靠什么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指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它要回答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向和突破口。
主持人: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环境,在此时提出中西部开发开放是中国发展最大回旋余地,体现了怎样的战略考量?
迟福林:此时提出中西部内陆开发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主要是基于释放新的改革红利的现实考量。改革红利的释放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30多年来,我国凭借着市场化改革红利的释放,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凭借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红利,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凭借全球化红利,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如今,随着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这三大“传统红利”呈现递减的趋势,这迫切需要我们找到新的改革红利。无论从城镇化还是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将中西部发展作为中国发展最大回旋余地,都将释放巨大改革红利。
侯永志: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外部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增长。中西部人口超过7.2亿,比美国全国总人口的两倍还要多。如果通过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提高中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发动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增长这一强劲“引擎”,中西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巨大市场。另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还需要开辟新的空间。西部毗邻中亚,与中亚经济互补性强。以西部为战略支撑带,拓展和深化与中亚地区的合作,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要求。从内部情况看,中西部与东部发展的绝对差距依然较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要缩小各地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之水平的差距。这是完成区域发展“两个大局”战略部署第二阶段任务的根本需要。
丁任重:我体会有以下三点战略考量。第一,西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资源基地和能源基地。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资源紧缺和能源供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资源的富集地。第二,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第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快速增长,成绩巨大,但因为发展方式转变缓慢,东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趋紧,有些方面已达到增长的极限。而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只占全国的28%,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强,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用好差别政策走制度性新路
主持人:强调西部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优先位置,是否意味着将向西部出台更多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如何把握政策利好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迟福林:国家对西部实行差异化政策,西部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要避免政府主导下的单纯GDP增长倾向。近几年许多地区走的是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加大投资和项目开发为主要特点的增长路子。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带来投资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失衡、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同时,还造成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的缺位。西部地区应当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用好政策利好,走出一条制度性、长期性开发的新路,避免以增长取代发展,以短期取代长期,以经济取代社会,以政府取代市场。
侯永志:这些实质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对西部实施差别化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些政策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开辟西部地区发展的新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开发”和发展的关系、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西部资源富集,发展西部离不开开发西部的资源;但西部又是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且肩负着国家生态西部离不开开发西部的资源;但西部又是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且肩负着国家生态屏障之责,西部资源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增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扩大居民就业,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丁任重:关于差异化政策我以四川为例谈谈。四川在经济总量、市场规模、人口数量、资本财富等都名列西部首位,是名副其实的西部第一省。四川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科技水平高,产业体系比较齐全,是西部地区中的重点发展区域。首先,需要中央支持四川发展大产业。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府把大量军事工业和其他产业投放在最西端的加州,直接促成了加州经济的崛起,这是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案例。我们应争取中央政府把大航空、大汽车、大火车、大能源等产业项目布局在四川,把四川建成西部产业基地。其次,四川的金融机构数量、存贷款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名列西部地区首位,应争取中央支持四川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第三,四川拥有军事电子工业的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强,应争取中央对天府新区、成德绵乐高新产业带给予类似特区政策支持,把四川建成西部的科技创新与高新产业基地。
四川应全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持人: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在此次深化西部大开发全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有所作为?国西部开发的成功案例。我们应争取中央政府把大航空、大汽车、大火车、大能源等产业项目布局在四川,把四川建成西部产业基地。其次,四川的金融机构数量、存贷款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名列西部地区首位,应争取中央支持四川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第三,四川拥有军事电子工业的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强,应争取中央对天府新区、成德绵乐高新产业带给予类似特区政策支持,把四川建成西部的科技创新与高新产业基地。
四川应全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持人: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在此次深化西部大开发全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有所作为?
丁任重: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四川发展的重点应当是全力提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着力于资源开发战略的转型。资源开发仍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新时期资源开发模式要有新的转变,即要由着重开发不可再生资源转向开发可再生资源,由着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文社会资源,由着重开发传统资源转向开发新资源。其次,着力于对外开放。四川不沿边、不靠海,因而对外开放一直是四川发展的重点。全方位对外开放,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主动获取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依然是四川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着力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导向。四川应发挥自身的内在科技优势,并同时借力于外资企业的外在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巩固主导产业,强化优势产业,积极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