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渝东南六区县定位于生态保护发展区,是推进渝东南地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推进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实现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渝东南地区面临生态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挑战,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之路,是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
渝东南地区位于武陵山中部,山高、坡陡、土薄、石灰岩层广布,土地石漠化现象比较突出。境内中低山达76%以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占6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50%以上,自然灾害繁多,低温冷冻、风灾、雹灾、旱灾、洪灾、滑坡,一应俱全。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同时,渝东南地区又面临着经济社会需要更加快速发展,缩小与全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步共进,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类23个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中,渝东南地区实现程度最低最难的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指标,2012年渝东南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532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57.65%;农民人均收入为6124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82.9%,全国平均水平的77.5%。渝东南地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事关全市小康社会建成,也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地。可见,选择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之路,是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二、渝东南地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品,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是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经济。这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长期的指导思想,也是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什么样的经济、用什么方式发展经济,则是渝东南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分环境、不考虑资源、不注重生态,千篇一律地走“工业立县”、“工业强县”之路,被实践证明不是科学发展之路,带来了得不偿失的结果。渝东南地区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另一方面是丰富的资源和区域的独特性。如该地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区域经济发展依存的核心基础要素之一,可以大力发展已开发经济物种,深入挖掘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未开发物种。保持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品,是渝东南地区发展的科学选择。
以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渝东南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选择。利用武陵山区的比较优势,在渝东南地区全面推行绿色新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绿色生产力。实施生态旅游战略是渝东南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与快速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以生态为基础、大打生态牌,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武陵山区已经取得的国际影响力,以世界一流自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标准,建设国际顶级的生态旅游经济区,带动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渝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推进、林地的开垦、保护手段的落后等依然威胁着农业生物多样性生存空间。加强对现有物种保护,防止优秀的遗传资源灭绝和物种的多样性逐渐丧失,对于渝东南地区保护生态,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十分重要。
三、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选择优势和特色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是渝东南地区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战略举措。
渝东南地区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非只保护不发展,也不是禁止所有产业的发展,甚至于适当的工业发展也是必要的。要实现的是“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国务院颁布的《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指出,要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渝东南地区所在的武陵山区建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11年到2020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0%。
从国家对武陵山区规划层面和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资源拥有的实际情况出发,渝东南地区坚持“面上保持,点上开发”的原则,在生态保持中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在能源开发方面,可规划开发秀山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酉阳、彭水、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建设渝东南天然气管网工程。推进黔江500千伏变电工程、黔江城市电网工程,建设石柱火电厂,新能源方面可推进黔江灰千梁、酉阳龙头山、石术风电基地、秀山生物质发电工程建设。在旅游开发方面,进一步开发建设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以黔江区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武隆喀斯特、仙女山、乌江画廊、芙蓉洞、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郁山古镇、南天湖、雪玉洞、金佛山、黔江城市峡江峡谷、小南海、阿蓬江、濯水古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阿依河等旅游景区。在特色农业方面,建设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油茶和茶生产基地。建设黔江、酉阳、武隆、彭水、优质烤烟基地。建设黔江、武隆、石柱、彭水、秀山等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黔江、彭水、武隆、酉阳、秀山核桃、板栗基地。建设石柱、酉阳、秀山、武隆、彭水、黔江牛羊、生猪、禽畜等基地。加工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油茶、茶叶、烟叶、蚕茧、蔬菜、水果、竹木和畜禽产品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酉阳青蒿素,石柱鸡爪黄连,利用现代生物提取技术,建设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提取生产线,积极推进新药研制开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黔江等地已有产业基础和园区,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工业转移,为人口转移提供就业岗位。此外,在安全环保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达标及运行管理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统筹规划,适度发展锰、铁、铝、汞、磷、石膏等地方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加工能力,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执笔人:宋爱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