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不仅让汪峰又火了一把,更是唱出了广大农民工的心声。如今,第一代农民工即将面临“怎么养老”的迫切问题,如何不让他们老无所依,是摆在相关职能部门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和新生代农民工不同,老年农民工生活相对闭塞,获取信息渠道单一,维权意识和能力也很薄弱。受历史条件所限,他们工资收入比较低,积蓄有限,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福利保障。缺钱少地,老一代农民工回乡养老正面临困难。
老一代农民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城打工。尽管他们和城里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他们的处境和待遇与城里人不可同日而语。年轻的时候,他们还能凭借着一身力气,赚钱养家糊口。
事实上,对于很多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打工就是个体力活,要抡得起大锤,扛得起钢筋,挑得起重担,更要熬得起时间。老了之后呢?他们没有退休工资,在城里也没有固定的安身之所,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选择返回农村老家,重新当起了农民。
30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这其中,老一代农民工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辛勤汗水,就不可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充足劳动力。离开了劳动力,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将成为泡影。
当城里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时,老一代农民工的改革红利从何而来?眼下,不论是收入问题还是看病问题,反映的都是农民工养老的制度性缺失。
目前,政府层面已经形成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对农民工自身的特点考虑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导致制定的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规定参保只有累计缴费满15年才可领取退休金,但农民工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多数是灵活就业,鲜有单位会这么长时间雇佣他们。又比如,农民工流动性大,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却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省际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从而造成“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的恶性循环等等,结果导致“几面都靠,每面都靠不住”的现状。
有关专家表示,农民工群体实际上应该是最需要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的群体,但他们流动性高,也因此造成农民工群体参保率低。专家认为,首先,国家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建立了一些规则,但是执行的比例不高;其次,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养老制度平台和网络,不像银行那样便捷。
就算是缴费满15年,能领到所谓的退休金,但是金额太少也是一个问题。“按照新农保的最低标准,退休后每月能领到的钱显然是杯水车薪。养老,绝大部分还得靠子女赡养,或者攒够钱供今后用。”一老年农民工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