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我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广泛现实基础和客观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深深培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根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软实力”。不同的文化传统,注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路径和命运也不尽相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延续至今,并在当代进一步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一个深层根源就在于独特的中华文化优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的“文化密码”。

当今世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在中国却一枝独秀,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的重要方面就表现在,它深深扎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是在吸收、融合、提升中华文化优秀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它的血脉中流淌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精神追求看,传统文化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态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从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看,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的民本思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好战必亡”的和平思想,“应时而变”、“与时俱化”的变革意识,“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使中华民族得以创造历史上的辉煌,并为今天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以这样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源。也恰恰因为这点,这条道路才易于为中国人民接受、认同,并转化为强大的正能量。

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完美的民族;有着独特文化传统却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民族。如果抛弃文化传统、割断文化血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如同无根浮萍、断线风筝,既会丧失基础和动力,也难免迷失方向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这使它的发展道路彰显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着深邃的中华智慧,散发着无穷的迷人魅力。

二、独特的历史命运,注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

创造了五千多年璀璨文明的中国,长期昂扬走在世界的前列。《大国的兴衰》的作者肯尼迪指出:“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也认为,中国曾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据西方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研究,公元1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2.7%,此后长期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达32.9%。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中国遭到“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备受列强欺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凋敝,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时间,是中华民族最动荡、最屈辱、最悲惨、最痛苦的时期。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