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辽市区北行约50公里,但见省际大通道东侧一个美丽富庶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一排排瓦房红顶白墙,蓝白相间的砖砌庭院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通辽市生态建设文明村——科左中旗舍伯吐镇那仁嘎查。
那仁嘎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村,具备年产粮食250万公斤、牲畜存栏1800头只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昔日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嬗变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明星村”,村民们说,这缘于有个“好当家人”。
“好当家人”叫关田喜。从嘎查长到嘎查党支部书记,他在那仁嘎查当了33年村干部,带领村民用心血、汗水、毅力和智慧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那仁嘎查,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前些年,关田喜确立了嘎查的发展方向: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低压节水农业要效益,向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建设养畜寻发展,向积极解放劳动力的劳务经济求突破。经过几年发展,该嘎查从柴油井到机电井,再到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2500多亩耕地全部变成吨粮田,机井从24眼缩减到8眼。建设型畜牧业初见雏形,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623元。嘎查积极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劳务输出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800元。在生态效益上,嘎查走出了一条秸秆养牛——牛粪制沼——沼渣肥田的循环发展之路。
这几年,富起来的嘎查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实施农网改造、节水灌溉、街路硬化美化、一池三改、养牛示范项目、安全饮水、文体广场建设等项目,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嘎查还组建了秧歌队、篮球队、广场舞队、四胡表演队,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接连不断。
“咱这‘一池三改’,就是把猪圈和厕所建在沼气池上,起到改厨、改厕、改圈的作用,猪圈和厕所里的粪便以及地里的庄稼秸秆都变成沼气原料,一拧开关就能用沼气做饭烧水。仅这一项,我家一年就节省400多元煤钱。”村民包宝桩说。
关田喜告诉记者,一个容积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炊事用标煤800公斤。这“一池三改”能让每一户年均节支1300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