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书记、副所长
编者按: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本文系统阐述了数字赋能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新命题、前沿探索、挑战与对策,深度剖析了在技术驱动下文化传承从“独守”到“共创”的方式变革,并直面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挑战。文章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并对理解和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反映当代文化发展成果的创造性举措。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宝鸡市,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一、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坚定数字时代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内蕴和内在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限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迅猛进步,更应体现为文化的繁荣昌盛。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明瑰宝。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是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传播范围呈现指数级增长。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对本土文化构成显著冲击。文化传播呈现浅层化、碎片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知,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构建带来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积极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跨越时空界限,更广泛地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要致力于让文化以多样化形式,借助技术进步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体验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更有效地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为民族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一,文化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数字技术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涵形式实现质的飞跃的有力工具。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与传播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文化的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承的主体范围,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从而凝聚起全社会文化发展的磅礴力量。
第三,文化发展的红利为人民共享。数字技术的赋能,正不断扩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使文化资源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由此,文化的养分得以直达基层末梢,让文化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全社会每一个角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