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家底更厚实,高质量发展有底气

工业家底更厚实,高质量发展有底气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10日报道,9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压舱石”成效显,稳中有进筑牢经济根基。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过去五年,中国工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定力。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至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从“嫦娥”落月到“天和”驻空,从C919大飞机商飞到“爱达・魔都号”邮轮运营,大国重器接连亮相,标志着产业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实数融合”在矿山、港口、工厂遍地开花。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的一批标志性成果,更使产业基础愈发牢固,让“中国制造”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工业的“压舱石”作用在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中持续凸显。正是这份厚实的工业“家底”,让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更有底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具主动权。

新兴产业“加速跑”,创新驱动塑造竞争新优势。如果说传统工业是“底盘”,那么新兴产业就是引领未来的“引擎”。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产业加速“生根”。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中国正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

专精特新”成色足,中小企业迸发澎湃活力。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不仅在于“顶天立地”的大国重器,更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累计达14万家以上,其中“小巨人”企业超1.46万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7%,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2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正走上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些“小而美”“专而强”的企业,虽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工艺等“卡脖子”环节默默攻坚,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存在,使得我国工业体系更具弹性、更有韧性,也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兴则国家兴,制造强则国运强。今天的中国,工业“家底”越来越厚,创新动能越来越强,企业活力越来越足。面向未来,唯有继续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让中国制造不仅“体量大”,更能“筋骨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章平周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静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