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关爱群众,与群众建立了亲如鱼水的和谐关系。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自己也做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群众对他仍然敬而远之。何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党员干部大大咧咧,没有细致周到开展群众工作,以至于在细枝末节上无意识地暗伤了群众感情,与群众拉开了距离。
“细微之处见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讲的是细节和感情的关系。做群众工作,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就得从一个个细节做起,细节的积累就是印象,就是感情,不注重细节是不行的,细节决定成败。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与群众天天打交道的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注重细节的要求,从细节上作实工作,从细节上作出业绩,从细节上打开局面。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注重细节,做细节上的有心人。
要注重“进门”的细节。党员干部进百家门,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如果连百姓门都进不了,那其他工作就无法开展。进门一是要讲究如何敲门,敲门一般是有节奏地连敲三下门,三下是对居民的提示,也是尊重,如果急促地接连敲七、八下门,那么,给居民的感觉除了急躁外,还真有些“七上八下”的感觉,这就首先给了居民以不安定的心理暗示;二是要讲究如何入室,如果室内不需脱鞋,你不妨在门外跺跺脚再进来,以示鞋底干净。如果需要脱鞋进入,那么,最好自带鞋套,套上鞋子再进入。未带鞋套,就要脱鞋进入,但一定要洁身自爱,千万不要两脚臭烘烘地进入,让居民对你深感厌烦,巴不得你尽早离开;三是要讲究如何落座,出于礼节,居民对于你,肯定会把家中最好的那把椅凳端来请你坐,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当仁不让地一屁股坐下,而居民坐在破旧的椅凳上,给人的感觉肯定不好。这时,你应该懂得谦让,把好的椅凳让给居民,自己择其次,以显示自己的低调和对居民群众的尊重。
要注重“交流”的细节。党员干部进百家门,与居民群众的感情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更体现在一枝一叶、一点一滴之中的。感情交流一是要依托物件。党员干部上百姓门,带上已经为居民办好的户口、身份证,或带上特制的联系卡、便民服务卡、安全防范手册等,说明来意,将物件送到居民手中,有了这些,党员干部话好说多了、事好办多了,进到居民家里也就不尴尬了,居民的脸也好看了,心情也开朗了,干群关系自然融洽;二是要借助烟茶,居民群众的感情是淳朴的,他递给你的可能是一支廉价的香烟,端给你的可能是杯沿结满茶垢的一杯水,你不能摇手、皱眉,拒绝他的盛情好意,而要入乡随俗地接过,与他同吸廉价烟、同喝茶垢水,要无所谓,这样才能够打成一片。你在回敬香烟的时候,千万不能显摆自己,回敬他“中华”等高档香烟,那样,居民在心里就会打上疑问“党员干部哪来的钱,怎么都抽高档烟?!”,反而事与愿违,生出反感;三是要注意交谈,同居民群众交谈,不要文绉绉的,让人感到不是一路人,也不要油嘴滑舌,让人感到不可靠,同时不要随便打断人家的话,让人扫兴,从而不愿再谈。在交谈时,语言要实在,要有分寸,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得人跳,这就是交谈的艺术。党员干部对居民群众不要说大话、不要乱承诺,说了就去做,做了就能成,不使居民群众的希望化成泡影,失去对你的信任。
要注重“人体”的细节。党员干部进百家门,要注意自己的外貌形象,党员干部的一亮相一举手一投足,居民群众都看着眼里,心中都会给出评价,所以切不要在这方面丢分。党员干部的人体细节,一是要注意自己的体貌,如发型,要大众化,让人顺眼,不要理出霸气的发型,看得像黑社会,不要留搞怪的发型,看得很不正经,此类发型,谁敢惹你,都想躲你。如修饰,女干部可以抹点口红,稍施淡妆,但不能挂耳环、戴戒指、戴手镯,须知,你是在走访有困难的居民群众,不是在走秀、逛商场。再如着装,党员干部的穿戴要朴实大方整洁,否则,丢三落四会让人感到不拘小节、疲沓马虎,由此推断你态度不认真、工作不严谨。二是要注意自己的神态,走访居民群众,他在倾诉时,你一定要双眼注视着他,神态专注地倾听,并不时地点头,表示自己的情感和认同,不能眼神游移、心不在焉地边听边接自己的手机、边做自己的事,否则,会让人感到缺少尊重、缺少诚意,上门走访不过是应付差事。三是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进入居民家中,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左摸右摸,不要到处转悠,须知,这是居民群众家里,手脚规矩,就是对居民的尊重,不讲规矩,定会招致居民的反感。另外,与居民握手,即使他的手结满老茧,粗糙不洁,你也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与他相握,不要碰碰他的指尖就赶紧缩回,这种握手是敷衍,是对人的羞辱。与居民交谈,即使对方唠唠叨叨,也要认真听,并掏出纸笔认真地记,用笔记录,居民群众更感到了你的恳切和真诚,自然对你更有好感。
总之,细节体现在群众工作的方方面面,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工作,一定要做“细节”上的有心人,要讲究细节,注重细节,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细节做实、做好了,就能将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群众工作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南昌市公安局宣传处副处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