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在三中全会之前,无论是中国社会本身还是国际社会,都给予很高的期望,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三中全会来回答。人们对三中全会这种理想的期待并不难理解。中国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过程之中,在很多年里,因为缺少具有突破性的改革,已经积累了无穷的问题,需要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来找到应对和解决方法。不过,理想的期待并非一定是理性的期待。那么多的问题,并非执政党的一次全会就能回答、就能解决的。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改革。在实践层面,人们也不难发现,历次的三中全会都是要鉴别主要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把改革往前推进的。
三中全会的意义: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历次三中全会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简单地说,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目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加以面对和解决的,一类是中长期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同样,答案也是两类,一类是面对和解决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行动纲领,一类是如何实现既定中长期目标的路径。面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人们可以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就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中全会不仅要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决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考量,才能实现改革和发展的有序稳定。不顾方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反而会恶化问题,最后造成巨大的危机。改革要解决现实问题,避免现实问题恶化而演变成危机,但同时改革也必须避免因为改革不当而造成新的危机。
概括地说,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现存体制的改善和改进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法制、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等;另一个方面是体制创新问题,最显著的就是决定设置两个新的机构,即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中,体制的改善和改进是为了打造升级版的体制,而体制的创新则是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解决新的问题。再者,无论是体制改进还是体制创新,都是要解决好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化,超越“私有化”与“国有化”两极思维
那么,这次三中全会要回答哪些经济领域的问题呢?推进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三中全会的重中之重。在经济领域,首要的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决议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说,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而非私有化。这里既要超越传统左派以“国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思维,也要超越西方新自由主义以“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思维。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社会,即人均GDP6000美元的水平。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打造升级版的经济体,把自己从中等收入社会提升为高收入社会。但如何打造升级版的经济体?升级版的经济体需要升级版的经济体制来支持,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是唯一的选择。
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已经确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这一概念还是中国社会的“禁区”,当时人们使用的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即“商品经济”。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此找到了突破口,也引出了此后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人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十四大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基本上实现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平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平衡,同时微型企业大量涌现。这种平衡,加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也产生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但是自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恶化。尽管当时中国本身并没有经济危机,但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政府果断推出了一个四万亿的拯救方案。这个方案本身并没有错,但方案的实施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四万亿全部进入国有企业,导致了国企的大扩张。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抓大”战略的设计,除了自然垄断领域,国家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发展国企,以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2008年之后,国企扩展到所有可以盈利的领域,大大挤占了民营企业空间。结果,破坏了原先相对平衡的经济结构。同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市场的作用则受到巨大的制约,导致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失衡。一个客观的局面是,中国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正因为这样,这些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争论如何改革国有企业的问题。争论不可避免,但争论越来越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反而无益于国企的改革。自由派大力提倡国企的“私有化”,而左派则相反,把国有企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挂钩,相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不过,在争论的背后是不同的利益之分。从长远看,中国很难回避国有企业的改革。历史上,在中国的经济模式中,一旦国有部门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失效,那么经济危机必然发生。这次三中全会重新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强调十四大以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用市场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都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得生存和发展。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就企业来说,所有权并不是根本,竞争更为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