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社会舆情紧张度持续攀升,亟待建立社会宣泄的“安全阀”
本项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表明,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压力指数正处于一种持续高位运行的态势。研究表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事件多发性阶段,变化和不确定是这一时代人们生活的主题,危机成为个人乃至社会难以按照传统方式加以控制的难题,即使是统计或精密的数理模型也无法精确预测。危机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随机概率事件本身了,而是环境、秩序、规则或者契约的系统性破坏或错位,是一种社会常态化存在。这种社会紧张度持续高企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建立更多的社会对话与沟通机制,建立社会的“安全阀”机制,让人们的抱怨、不满有一个宽松合理的制度化的宣泄路径或平台。
社会安全阀(social safety valve)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度,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压抑、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结合当下的中国实际,当社会紧张度高企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对话沟通机制,甚至需要一些娱乐性节目来实现代偿性满足,以及让人们在网络上吐槽实现一种低代价的社会宣泄。对于人们在网络上的发言应该持更加宽松和开明的态度,不能将已经十分有限的社会安全阀“关闭”。须知,过度抑制舆论的多样性表达只会让危机暂时后延,其结果只会使压力和危机以更加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看,应该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和社会代偿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指对立、紧张情绪可通过向替代性对象发泄而予以消除的机制。应进一步完善这类安全阀机制,通过构建更多的社会安全阀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压力。
网络事件的火爆,燃烧的是网民的热情,但网民的热情是有限度的,好比一支蜡烛,燃烧一次,就短了一截。同质同类事件的不断演绎,假如仅仅是现象的罗列,只能让更多的网民徒增无望和暴戾。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民众的不满和愤懑并从线上和线下两个领域来建立长效机制的话,大众媒体不能对真相显示之后进行深度思考和旨在改变的纵深开掘,网络上就会不断积聚暴戾,一方面转化为网络仇恨,并充斥整个网络;另一方面这种仇恨由线上转为线下,现实社会压力不断增大,造成社会结构的脆弱和不稳定。通过目前的舆情监测数据,可见网络中隐隐弥漫着一种“仇富”、“仇官”、“仇公检法”甚至“仇医”的社会心态。而这样一种“仇心态”背后更广阔和更深刻的背景是社会阶层的“固化”、社会资本分配(贫富和权力等)日益两极化、整个社会分化日益加深。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允许各种言论存在,否则,任何不据事实的偏袒都会造成阶层新的裂痕,使裂口越拉越大,终至断裂到无法修复。只有少数富人加上大多数穷人所组成的“倒T型社会”,其阶层对立之强和利益冲突之烈,是无法用任何说教和道德约束来统领整合的。
在中国, “社会黏合剂”在整个社会是缺位的,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政府应该成为社会沟通平台的构建者和秩序的维护者,社会学中的“自我决策效应”和舆论学中的“观点市场”等理论都认为公众具有自我判断能力,各种观点只有在充分的表达和交锋中才能形成社会共识,而凝聚共识是当下中国社会最为紧要的关键之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