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军:中国外交不能抛弃零和思维

张胜军:中国外交不能抛弃零和思维

近年来,中国一再重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决心和意志,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然而,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不是万能的,互利共赢不可能适用于解决所有国际问题。过于强调非零和思维,或者只运用一套思维方式来应对所有的国际事务,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零和思维更接近于现代外交的本质。现代外交制度脱胎于中世纪欧洲世俗权力与教皇神权的明争暗斗。可以说,没有零和就没有那个时代的进步,而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更是为现代外交种下了历史基因。从起源上看,外交的核心性范畴就是零和博弈范畴下的规则和制度。换言之,离开了零和思维就难以理解现代外交的诞生和演变,也抓不住现代外交的精髓如“一报还一报”。

在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复杂尖锐的零和博弈有增无减,要求以零和思维参与竞争的国际事务反而远多于过去。这对中国而言没有例外。因此,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决不可无视乃至于抛弃零和思维。

首先,零和思维不等于冷战思维。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对峙,催生出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的敌对思维。这种陈旧的敌对思维模式显然与今天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必须加以抛弃。但是,冷战思维只能说是零和思维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极端性体现,是“恶之花”。但否定冷战思维的同时不能捎带上零和思维,这与倒洗澡水不该把孩子一块倒掉是一个道理。

其次,重视和强调零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尊重。就任一国际事务的性质而言都可能存在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单纯的非零和博弈,如经济结构互补条件下的国家间贸易和经济合作;第二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如国家间的领土、资源争端;第三种是零和和非零和博弈兼而有之的国际事务,如全球治理领域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等。可见零和博弈性质的国际事务是一种普遍性存在,竞争和冲突更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形态,以零和思维应对此类国际事务正是对其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三,零和思维有助于中国树立清晰的国际形象,增强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零和思维事实上有利于一国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使该国面对重大的战略抉择时毫不含糊。中国要在国际上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领导力,零和思维反而大有用武之地。各国竞相提升软实力和话语权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尽管不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尖锐的竞争和冲突。

可见,零和思维不是过时思维,而是全球时代国际关系中相当正常的思维。中国外交只有从共赢处入手,在零和处运思,才能从容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中美之间经济合作的未来走向很可能更多地趋向竞争而非互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总之,我们万万不可把世界想象为非零和博弈的“和乐”世界,无视零和博弈的“藐视”战略会使我们付出代价,必要的零和思维会让中国更加笃定自信。(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