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对全面理解孔子思想的突破
杨朝明认为,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则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论语诠解》对于孔子思想的勘误和新的见解
据杨朝明介绍,《孔子家语通解》对《孔子家语》整本书的成书、内在结构、原文进行了释读和翻译。而在此基础上,《论语诠解》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对一些争议和误读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上理解这句话强调君臣父子各行其道,觉得是统治阶级的符咒,但我们认为他强调的是“正己”,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身份。《论语》对话缺少具体语言环境,《史记》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孔子也一贯强调修身、修己。
习近平为何要求仔细读孔子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都是对记录孔子言行之书的注解。笔者认为,习主席此举有两方面意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面文化旗帜,孔子当仁不让。习主席翻阅这两本书正体现了一种东方的文化自信。
第二,需要注意,习主席表示要仔细看的书,是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注解,而非陋儒曲解。这说明尊重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客观理性学习孔子的观点、精神,既不要仰视,也不要鄙视,而要平视,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在历史上,孔子一直是一个符号,体现了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诉求、社会风尚,被不同的国家治理思路所左右。
近代百年里,伴随中国的屈辱史和生生不息的强国梦,批孔与尊孔,就像烙饼一样,今天翻过来,明天翻过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陈焕章搞孔教会,为清朝复辟张目。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把孔子拉下神坛。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孔子耶稣,狠抓随地吐痰。毛主席对孔子持扬弃态度:扬者,从他两个女儿的名字可见一斑;弃者,批林批孔。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不满,孔子也跟着挨骂。今天,人们又开始呼唤传统文化,对社会中过于西化的倾向不满,孔子地位也随之日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病榻上的季羡林呼吁在开幕式上把孔子抬出来。
孔子最终没有出现在奥运赛场,但是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文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孔子是排头兵。传统经典中,《论语》被翻译得最早,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利玛窦就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但是西方人对《论语》的总体印象并不好。有外国人曾画过一幅画,名为《书房里的孔子》。画面上,孔子拿根鹅毛笔,正伏案写字,黑板上是他的格言:路上可能有雾,开车要小心;别让床上的臭虫咬了;因为外面下雨,只好待在家里。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