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群众需要温暖的“下访”

联系群众需要温暖的“下访”

核心提示:要倾听呼声、收集意见,将接待“上访”得到的种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并善于带着“上访”反映的问题去“下访”,不打招呼、不坐专车、不搞接待、不受财物、不图享受、不拘形式,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问题引发的矛盾,从而形成整改的措施,狠抓责任的落实,并尽早回复群众,做到声声有回音,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真正满意。

“上访”这个词,人们也许见多不怪。而“下访”这个词,人们也许感到有些陌生。那么,什么是“下访”呢?其实,“下访”在社会生活中古今有之。古代的“微服私访”和如今的“调查研究”指的都是“下访”。“上访”与“下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听民声、察民情、疏民怨、排民忧、解民难,始终把“下访”当成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密切党群关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反映问题及时性的“查访”、对发现问题索求性的“探访”、对存在问题重点性的“专访”、对焦点问题彻查性的“暗访”、对处理问题告知性的“回访”等等,其实都是“下访”。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郑培民、牛玉儒、沈浩、任长霞等等同志都是保持先进、躬身“下访”、为民请命的典范。

密切党群关系,离不开传播温暖的“下访”,成就党的事业,离不开扎扎实实的“下访”。如果不注重“下访”,或者把“下访”仅仅当成走过场的一种形式,甚至当成前呼后拥的“走秀”、吃喝玩乐的机会,那么,由于“下访”不实或变形,导致目无群众、脱离群众,甚至于背离群众,以至于不听民声、不知民情、不疏民怨、不排民忧、不解民难,问题与日俱增、矛盾日益激化,那么,有名无实、耍花拳的“下访”则会演变成怨声载道、群情激愤的“上访”。                                                      

对待群众“上访”的问题,党员干部要持认真、严肃而谨慎态度,切不可听之任之,切不可敷衍应付,更不可言辞不恭、态度不善、接待不诚、查办不力。

要倾听呼声、收集意见,将接待“上访”得到的种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并善于带着“上访”反映的问题去“下访”,不打招呼、不坐专车、不搞接待、不受财物、不图享受、不拘形式,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问题引发的矛盾,从而形成整改的措施,狠抓责任的落实,并尽早回复群众,做到声声有回音,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真正满意。

(作者为南昌市公安局宣传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