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m_a9f35b09f20ad42b6138d0ef9e085631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农村和城镇两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景观形态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样态。从二者关系看,农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文化的视角看,村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村庄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千姿百态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村规民约等文化样态只能在村庄得以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保留。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来附着于农村的各种文化元素有消有长,变化也是让人有喜有忧。

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居住、出行条件都有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方式文明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了改变。旧有的看似繁文缛节的节庆活动、家族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礼仪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制约,已不能再按原有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大都有了删减性的改变。随之,传统文化因素隐退甚至消失。从表面上看,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这也说明文化的城镇化绝非像人口的城镇化那样来得迅速。城镇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像孔令宏先生在《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共时性》中所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而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