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怎么饲养牲畜,看太阳月亮星辰云彩的变化也能辨识出时间、预报出天气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的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对此,歌德慨叹过:“空气清新的旷野更是我们的天国。那儿仿佛有上帝的气息直接吹拂人类,那仿佛有神的力量产生影响。拜伦爵士每天在野外度过几个小时,一会儿在海岸边纵马驰骋,一会儿在船上张帆划桨,一会儿在水中游泳锻炼体力,所以成了古往今来最富创造力的人物之一。”我国宋代大儒程明道也说:“观鸡雏可以知仁。”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每个村庄都是一个熟人社会,都有固定的约定俗成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熟人之间约束力很强,讲得更多的是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也更讲求公共治理的一些理念,有事大家一起协商解决。城镇化以后,原来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得不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虽然城镇中法治水平较农村高,法治文化也会有所发展,这是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好多事情绝非法治能包揽的。好多事情要靠道德、习俗等文化手段解决,解决起来摩擦小,成本低。市民社会被公认的弱点是狭隘、功利,优点是讲求独立、法治,极少干涉他人。城镇化后的农民变成市民,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诸多益处自然不用再一一赘述。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现明显,好多做法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作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就像日本学者河西太一郎在他的《农民问题研究》中描绘的一样:“再把这样几百年以后的人类群众生活想象一下……农工业的调和,同农村和都会的融合,乃是那个社会的底色。在那社会所存在的,可以说是‘农村式的都会’或是‘都会式的农村’……那样的时代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意义的人类的文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