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
【启示与思考】
今年,一档叫作《爸爸,去哪儿》的明星真人亲子节目创下了今年中国综艺节目的收视纪录,在网络上更是引发一波收视狂潮,不断刷新综艺类节目的新纪录。由此引发的亲子教育问题,又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爸爸,去哪儿》中的5对父子相处模式各不相同,都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林志颖可算是“榜样型”父亲,与儿子沟通方式秉承了台湾更注重亲子互动的教育观。80后爸爸张亮的沟通方式是和孩子做朋友,可算是“同伴型”父亲。郭涛则是纯爷们的教育方式,可打可闹可嬉笑。王岳伦和田亮被笑称是“唐僧附体”,最拿手的教育方式是不停地讲道理。
国内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最好的教育模式,只有最合适的育儿之道。”不同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可以千差万别,节目中的父子相处模式或许只是给大家提供一面镜子,让家长更好地照见自己。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东子说:“父亲的意识决定孩子的一生。”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然而,从教育角度上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更能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母亲则着重少年儿童亲密性的培育。如果父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长期边缘化甚至缺席,极易导致少年儿童难以形成独立性的社会行为并养成坚毅自信的品格。
因此,我们不得不呼吁: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