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爸爸去哪儿》走红掀亲子教育热(2)

【案例】《爸爸去哪儿》走红掀亲子教育热(2)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亲负责在外赚钱养家,而照顾孩子一直是母亲的责任,但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爸爸教育孩子时更加不拘小节,更善于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而且还能教会孩子勇敢和冒险,这些和妈妈的教育方法都不一样。”三岁孩子的母亲小杨说,节目让她认识到了“不一样”的亲子情。

看了这个节目后,“准爸爸”——北京市民李远坚定了和妻子共同照顾孩子成长的决心。“我和妻子约定好了,孩子出生以后,我们一家三口要待在一起,夫妻恩爱,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积极正向地引导他长大。”

“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坚强、独立和果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安全感和自信,这都是孩子从母亲那里无法得到的。”杨晓萍说。

 父亲缺位已成普遍现象

节目中的明星爸爸很多时候表现得并不擅长照料孩子。虽然他们的教育方法被专家点评为细腻型、放养型、哥们型等类型,但当他们一旦变身为操心孩子方方面面的“奶爸”时也会表现出迷茫和无奈。

作为一个3岁女孩的父亲,节目总导演谢涤葵认为这档节目让人们意识到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失位。“很多父亲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成就更大的事业’上,而忽视了与家庭成员在精神层面的交往,这种现象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存在,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通病。”他说。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更多凸显的是母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担当,很少注意到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当看到这些明星爸爸的时候,人们就会意识到父亲的行为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一生。”杨晓萍说,父亲和孩子沟通少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也会变得不够坚强,这往往是母爱无法弥补的。

“爸爸去哪儿了”为何走红

湖南卫视近期播出的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爸爸去哪儿了》,获得了电视的高收视率、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明星效应、明星平日优裕生活与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的强烈对比、难以预料的故事情节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该节目的走红。在已播出的三期节目中,林志颖、郭涛、张亮、王岳伦等五明星及其子女身上有一些共同特征,譬如,明星爸爸都是事业型与主外型的,多缺少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互动,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家庭中父亲责任的分工范畴。

其实,《爸爸去哪儿了》此前在韩国已大获成功,湖南卫视引进后也产生了热烈反响,这源于韩国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对照近期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其女儿亲密互动的照片获得网络热捧的新闻,可以深刻感受到亲子关系中父亲在场带来的积极效应。

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较为明显,它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大多数父亲都能做到的。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地区中,亲子关系中父亲不在场甚至缺席的状况比较普遍,相当多父亲注重或偏重通过职业发展来促进家庭和子女发展,却有意无意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缺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