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res02_attpic_brief

 新华社发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子故里山东,在这位思想文化巨人的故乡,发表了一篇关于道德的讲话,提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的论题,指出了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以及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等问题,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一)

要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及理想追求。例如在原始社会里,通行的是朴素的平等和谐的氏族道德;而当私有制产生、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又分别出现了剥削阶级道德和劳动人民的道德。劳动人民道德包括农民小生产者道德和工人阶级道德。即使是剥削阶级道德,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如奴隶主道德、封建主道德和资本家的道德。那么,什么是先进的道德呢?简单来说,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就是先进的道德,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主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和“忠孝节义”,曾经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有过好的作用;而文艺复兴之后,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战斗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继续进步,这些剥削阶级道德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日益暴露,它们被劳动人民,特别是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所取代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这里,我们才知道,“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乃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理想,这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