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创新驱动发展最为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创智创新创业作用。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科技中心转移经历了从18世纪的英国,到20世纪初的德国,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三次转移都是以人才培养和积累集聚并导致重大科技创新驱动的。
特区深圳的发展历程,也是集聚青年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优先出台了“只要是中级职称到深圳都可以解决夫妇两地分居问题”政策,全国大批科技人员尤其是创新活力最旺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向深圳积聚,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深圳率先出台了“创业基金”政策。这一措施导致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迅速聚集深圳,促进深圳很快成长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创新发展优势日益显著。
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地方发展不是等到地方经济发达之后的事,而政策创新、环境优化、吸引青年人才集聚是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据统计,全世界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最具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的集中集聚,对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影响最大。为此,我们建议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特别重视青年人才这个特殊群体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重视人才是历史趋势,但是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一般普遍重视院士、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才,博导等等。这样做非常对!但是,不全面。如果我们把人才资源的概念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特别是把年轻人才放到应有的地位,高度重视年轻人才成长,特别是35岁以前创新活力最充沛的年轻人才成长,我们的创新队伍建设得将更加强大,自主创新体系将会建设得更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将更加有效。
第二,用创业基金支持创新发展。按照国外的经验和国内深圳、苏州等地的初步试验,以地方政府的名义设置创新创业基金,是促进各类青年人才创智创新创业的有效方法。为此,建议河南省从明年起单列10亿元创业基金,每年按照600万元规模无偿支持50个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按照300万元的规模支持100个创新项目产业化,按照100万元的规模支持400个创新项目产业化。每个项目要经过公开透明的科学论证,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合在当地转化,就可以给以无偿支持,既促进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可以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科技成果到当地转化。按照国际惯例,如果这批项目有20%-30%成功的话,每年就会有100个以上的高科技项目实现产业化,对我们高科技产业发展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推动。以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按照这种方法持续支持创新创业,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层出不穷,一批高科技企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经济升级发展也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第三,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青年人才创新的力度。今年开始,省财政已经试行在部分科研单位对45岁以下科技人员每人3万-4万元的基本科研费支持,建立稳定支持机制,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活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稳定支持青年人才自主创新,克服到处跑项目的高招,得到全省科技界的高度评价。从国家级院所与外省的经验看,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政策走势。建议省委省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这项政策实施范围,并尽快把支持力度提高到每人每年10万元的水平,确实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干成更多的事,并促进更多科研院所进一步吸引青年毕业生到单位专心从事研发工作,为我们的创新队伍增添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增添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